海洋休閒觀光 也可打造台灣品牌

邱惠恩 / 記者 2014/05/20 19:16 點閱 16874 次
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民眾,參與海上休閒活動頻率並不高,學者指出,只要發展得當,海上活動可成為另一個台灣品牌。(photo by nattu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民眾,參與海上休閒活動頻率並不高,學者指出,只要發展得當,海上活動可成為另一個台灣品牌。(photo by nattu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綜合報導】四面環海的台灣若能推動獨木舟、風帆、遊艇等海上遊憩活動,可像紐西蘭帆船之都一樣,打造另一個台灣品牌。學者指出,台灣因戒嚴禁海、農曆鬼月習俗等忌海文化,讓民眾對海產生恐懼,鮮少有海上休閒活動;其實,台灣東岩岸、西沙岸,都可推動海上遊憩活動,只要加強停泊硬體設施與水域資訊,10年左右即可形成常態性觀光產業。

【忌海文化】
台灣民眾對海上活動的認識,大部分僅限在踏浪、香蕉船、衝浪、浮潛等活動,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展郵輪觀光、遊艇觀光,不過前者需耗時好幾個旅遊日,後者又被視為富豪們的娛樂,更遑論國外盛行已久的輕艇激流、風箏衝浪、拖曳衝浪、風帆、拖曳傘等。

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葉怡衿指出,台灣從國家政策、教育到民間習俗都讓人民對海產生恐懼,例如從戒嚴時期進行嚴格的海禁政策、教育上不強調游泳技術、農曆7月水鬼禁忌,甚至連民謠都有一句「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歌詞,在在都讓生活於四面環海的台灣人,與海產生遙遠的距離。

紐西蘭奧克蘭、中國青島有帆船之都的稱號、夏威夷則以衝浪深植國際旅客心中、劍橋大學的撐篙也相當著名。台北海洋技術學院海洋休閒觀光系助理教授楊明恩指出,海上休閒活動確實能成為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知名度、發展周邊觀光產業。

【海洋遊憩活動漸起步】
楊明恩以德國慕尼黑為例,即使不靠海的內陸城市,在市區人工鑿出一條小溪,讓愛好衝浪人士,一年四季、不分晝夜都能體驗衝浪,甚至吸引各國衝浪者慕名而來體驗,成為新的觀光景點。

葉怡衿曾於2009年調查我國具發展潛力的海洋遊憩活動,分別是賞鯨豚與海洋生態、遊艇(動力小船)與帆船、潛水三項,其中,遊艇與帆船給民眾觀感不佳,認為是有錢人的娛樂,但遊艇公司可讓幾位好友合購一台入門款或二手遊艇,遊艇公司代為照顧與清潔,若發現不喜歡,再轉手賣掉。

楊明恩認為,我國海洋遊憩活動還在起步期,尚未成為常態性產業,水域資訊也不完整,導致遊玩價格混亂、安全不足。目前各地方政府於寒暑假都有「免費體驗」獨木舟的活動,已增加逐步累積海上遊憩活動人口,預估10年左右可普及至一般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