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緩兒拍微電影 走出求學困境

杜胤廣 2014/05/08 22:44 點閱 3330 次
伊甸為早療兒童尋求特教資源的困難拍攝微電影,圖中為6歲患有腦性麻痺的家瑜與她的媽媽。(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伊甸為早療兒童尋求特教資源的困難拍攝微電影,圖中為6歲患有腦性麻痺的家瑜與她的媽媽。(Photo by 杜胤廣/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杜胤廣台北報導】「孩子都這麼大了,還要揹啊!」微電影《入學通知單》中飾演媽媽的演員黃采儀,揹著罹患腦性麻痺的家瑜前往醫院,竟引來路人冷嘲熱諷。伊甸早療兒尋求特教資源的困難拍攝微電影,8日下午舉行首映會。伊甸資源發展處長林文賓表示,紀錄片描述家瑜媽媽遭遇的徬徨,正是每個早療家庭的寫照。

微電影《入學通知單》是家瑜的真實故事,劇情描述媽媽為了6歲腦性麻痺的女兒家瑜尋找學校的故事。自從家瑜的媽媽收到孩子的入學通知單後,希望為孩子尋找適切的特教資源時,不僅面對鄰居與路人冷嘲熱諷的負面壓力,同時也面對家中龐大的經濟困難,家瑜的媽媽終於願意挺身而出,找到早療機構。

「出生時因臍帶繞頸,導致腦部缺氧,醫生宣告家瑜已罹患腦性麻痺。」家瑜媽媽說,家瑜出生時,萬萬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會罹患腦性麻痺。她表示,如果沒有早療服務機構,一個家庭要負擔早療兒的費用,超過一個小型家庭所能負擔,但經過早療服務的復健與日托班的上課,「從全身無法施力,到頭可以抬起來,並靠輔具站立,整整花了5年時間。」

「如果沒有特殊機構,家長自己找學校會非常困難。」她說,最大的感動還是家瑜可以靠著助行器走路,一般家庭若有早療兒,平均每個月的花費,可能超過一般單薪家庭的開銷,若是雙薪家庭,就沒人可照顧孩子,因此,必須要透過特殊機構來協助復健與課程安排,不管是平日的吃、喝等生理上的需求,都需要社工協助。

「當初只是以『關懷』的心態在拍,但進一步接觸遲緩兒的家庭後,才感受到『巨大的衝擊』。」導演朱峰表示,起初準備拍攝時,只是以關懷弱勢兒童的心態在創作,但沒想到收集了資料,進入短短2天的拍攝過程中,才發現遲緩兒媽媽必須負擔起一個「身體無法自理」的孩子,甚至一輩子都要依靠媽媽,這樣的心態讓他對遲緩兒母親產生「感佩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