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周刊封面故事:金融危機史:5次毀滅性危機(20140413 英國經濟學人)

賴義中 2014/04/14 16:11 點閱 2791 次

The Economist 英國經濟學人
A history of finance in five crises & how the next one could be prevented
金融危機史:5次毀滅性危機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ssays/21600451-finance-not-merely-prone-crises-it-shaped-them-five-historical-crises-show-how-aspects-today-s-fina

問及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為何,答案多半不離印刷、電力等科技發明,而少有人意識到金融契約,在人類過去7千年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如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為人類社會造成莫大損害。縱觀人類經濟史,人們熟悉的當代金融體系,事實上是由過去5次金融危機所形塑而成。

1790年12月,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彌爾頓提案設立美國央行,翌年2月順利通過後,利用買公債換股份,順利從大量投資客手中籌資,股票市場展現榮景。不過,由於有心大戶的投機操作,證券價格在1792年突然泡沫化,導致央行資金抽空,漢彌爾頓命財政部大量買進國債支持市場,解決危機,立下政府紓困銀行體系的先例。

1820年代,倫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金融重鎮,加上國內工業生產過剩,倫敦交易所對拉丁美洲發出大量公債,卻出現大量投機、浮報狀況;1823年,與英敵對的西班牙拒還債,使2年內債券價格崩盤,發債銀行和投機客大量破產,並傷及製造業部門,產品價格全數下跌。此次危機讓英國重整銀行體系,確立央行的非營利角色。

1850年代,全球貿易量激增,英國工業產品暢銷的同時,也充斥美國市場,阻滯美國鋼鐵、紡織工業發展,企業經營困難,工業生產下降;1857年,造成5千家企業破產,連累政府力推的鐵路建設工程,鐵路股價大跌並癱瘓股票市場,銀行、證券出現倒閉潮,注資建設的英國也遭打擊,導致兩國消費下降,波及歐洲大陸,演變為史上首次全球金融危機。

1907年10月,「聯合銅業公司」老闆海因澤壟斷市場失敗,該公司股價崩潰,導致貸款的銀行出現擠兌,並進一步蔓延至其他銀行;一週後紐約第3大信託公司倒閉,引發市場紐約銀行的大規模擠兌狀況,並迅速擴及全美。最終由以J.P.摩根為首的銀行家出資加強銀行體系,才阻止全面崩潰。這波金融危機催生了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案,終止美國百年來無央行管理的狀況。

發生於1930年代的金融危機,史稱「大蕭條」,始於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無預警的崩盤,跌至19世紀以來最低點,引發數波銀行倒閉潮;聯準會即刻降息,但是預期通貨緊縮和低借貸意願扼殺投資消費,美國出現大量失業,經濟倒退並拖累世界各國。政府緊急提供銀行10億美元紓困金消除風險,1934年設立聯邦存款保險委員會,強迫銀行加入,控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