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價如土 產銷賴政府作為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4/08 11:41 點閱 2252 次
台灣的農業環境可以種植出優質且多樣的蔬菜,但務農是靠天吃飯,經常因為氣候和人為因素,導致菜土菜金的現象。(Photo by Sanxia Yeh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的農業環境可以種植出優質且多樣的蔬菜,但務農是靠天吃飯,經常因為氣候和人為因素,導致菜土菜金的現象。(Photo by Sanxia Yeh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最近有關太陽花學運和服貿的問題,天天佔據新聞版面和電視談話節目。在萬物皆漲的年代,菜價依然如土,一顆高麗菜換不到一杯綠茶,菜農面臨菜價保衛戰的關鍵時刻,內心淌血卻無人聞問。

【看天臉色菜土菜金】
台灣的農業環境可以種植出優質且多樣的蔬菜,但務農又是靠天討生活,經常因為氣候和人為因素,導致菜土菜金的現象。往往氣象局才發佈颱風成形,菜價就創下天價飛漲,「菜價如金」市場上根本沒有合理價格的蔬菜可買。

反之,氣候晴朗穩定,蔬菜生長良好,到貨量大幅增加,「菜價如土」就出現耕鋤與採收的兩難,甚至任由蔬菜在田間腐爛,景象令人不忍卒睹。近期高麗菜價跌,已啟動二次耕鋤,反應出菜農的無奈。

市場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卻也不能完全推給市場供需的問題。當「菜價如金」,政府大動作的平抑菜價,不讓價格交由市場機制決定;當「菜價如土」,又歸責於農民一窩蜂搶種所致,菜農們咎於自取。

其實,菜價會像雲霄飛車般的起落,根本源因在於欠缺合理的產銷結構、拍賣制度,加上中間剝削(菜蟲),嚴重侵蝕台灣農業,讓農民因價格波動陷入困境。

【欠缺合理產銷價格】
菜價如土,絕對不能把責任推給農民的短視近利,消費者要的是「俗擱大碗」的農產品,卻又未認真思考過苗栽、耕種耗材、農地、水電、人力和產銷成本問題,導致只要農產價格稍漲,就要求政府專櫃進口國外農產品,或是開放冷凍蔬果抑制農產價格、菜價,政府出手調節本無可厚非。

但是,菜價如土,虧損的卻是農民,菜價如金,農民也無法從中獲利,不管菜價如土或金,中間的差價利潤完全流向產銷商人的口袋。

要有效解決農業產銷失衡問題,避免農民一窩蜂搶種而「菜賤傷農」,政府必須能夠精準預測農產品價格和市場需求,關鍵就在藉產銷資料的透明化,消除農民非理性決策。

【政府扮演關鍵角色】
與此同時,建立「農產品價格波動監控機制」,由農委會責成縣市政府農業局成立預警小組,透過農會、產銷班等查報農產品的生產狀況,確實掌握生產動態,並找出價格波動原因加以排除。

其次,計畫性生產和預警機制要能有效運作,必須建立在基礎資料庫之上,這必須農民充分與政府配合。目前係由農民自由登記,在種植前向縣市主政單位申報種植的種類、數量、面積等基礎資料,一旦超過警戒值,政府就會輔導農民轉作但效果有限。

由於無法掌握農情資訊,政府在計畫生產、輔導轉作或面對產銷失衡,無法正確研判、檢討因應,未來宜強制登記,使基礎資料庫臻於完善。

最後,推動契約生產制,通過契作以一定的收購價格保證農民收益;運用良好的產銷班及合作社組織,避免中間剝削;重新規劃產銷制度,達成產、製、儲、銷一貫化;修正產地拍賣制度,杜絕人為操控,干預市場價格,都是可行的辦法。

良好的農業政策,合理的農產價格才能支持良好的農業耕作,才能永續經營合理的農業發展。高麗菜價格急速下跌,農政單位應正視菜農耕鋤或棄採的情況,「菜價如土」的惡性循環不斷發生,傷害最大的還是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