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 打亂北京對台工作步調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4/03/31 19:06 點閱 2187 次
民主理念若無法在中國獲得實踐,北京再多的統戰策略與工作努力,「專制的中國」只會讓兩岸關係凍結在經貿的「沼澤區」,無法涉入政治「深水區」。(photo by KeroroTw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民主理念若無法在中國獲得實踐,北京再多的統戰策略與工作努力,「專制的中國」只會讓兩岸關係凍結在經貿的「沼澤區」,無法涉入政治「深水區」。(photo by KeroroTw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繼「1985公民行動聯盟」發起「凱道送仲丘」活動之後,台灣再攀公民運動高峰。330反服貿遊行擠爆凱道,引發外媒關注,更打亂北京對台工作步調。

在學運延燒之際,北京原本規劃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4月來台訪問計畫,勢必被迫延後,連帶波及洽商兩岸互設辦事處、人道探視議題,甚至延宕「馬習會」可行方案的討論。因學運的影響,服貿若未重啟談判,恐難平息怒火,在此情況下,北京只有「廢約不談或重新談判」兩種選項。

問題在於,即便重啟談判,台灣民眾是否會接受新協議,在這層考量下,就剩下直接廢約,那麼,兩岸經貿關係將會再次倒退。

去年「1985公民行動聯盟」透過網路串連現民意,成功翻轉軍審制度,宣告台灣正式進入公民運動時代。反服貿意涵著「逢中必反」的民意,中國經濟的崛起、軍備的強化,台灣社會充滿對中國高度的不信任感,以及對中國統戰的威脅感與焦慮感。

舉凡與中國有關且涉及台灣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的議題,都會被放大檢視,受「恐中」的心理影響,對中國專制強權的反感,台灣愈來愈厭惡中國,「反中」意識凌駕理性。

太陽花學運讓北京當局長期「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期待破滅。當大學生成為公民運動的急先鋒,當大眾蜂起成為學運的後盾,中國國台辦必然會思考過去與台灣政商名流交往的「菁英模式」已不適用於當代,「由上而下」的宣傳方式更無法獲得民眾的認同。

民主理念若無法在中國獲得實踐,北京再多的統戰策略與工作努力,「專制的中國」只會讓兩岸關係凍結在經貿的「沼澤區」,無法涉入政治「深水區」。至於紮根在社會底層的台灣公民運動,則隨時蓄勢待發,顛覆北京對台的政治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