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基本素養 大學科大各擅勝場

邱惠恩 / 記者 2014/03/18 20:49 點閱 2911 次
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有基本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時期可多修習相關課程,茁壯自身,在未來作事前先備好「做人能力」。(photo by velkr0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有基本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時期可多修習相關課程,茁壯自身,在未來作事前先備好「做人能力」。(photo by velkr0 on Flicke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國內高等教育通識課程能否協助學生培養基本能力,還是淪為營養學分?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陳柏熹,調查公私立學校11,005位學生,發現一般大學生與科技大學生的基本能力素養優勢不同,若學生基本能力素養與就讀科系相符,未來無論做人、處事都較輕鬆,調查結果將提供學校檢視通識教育課程。

國內高等教育通識課程百百種,許多課程卻淪為「營養學分」,通識課若能切合學生特質與專長,培養基本能力素養將有助教育與學生。陳柏熹調查國內12所一般大學、8所私立大學,共計11,005位學生,以影片、圖片、文字等「多媒體情境式測驗題」,測驗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差異,藉此讓各大專院校瞭解通識課程如何安排,讓學生更加充實精進。

研究發展出9大基本素養測驗指標,包括溝通合作、美感素養、科學思辨、資訊素養、終身學習、創新領導、問題解決、公民社會、生涯發展。結果顯示,一般大學生在終身學習、美感素養、溝通合作、資訊素養、生涯發展、問題解決和科學思辨上有優異的表現,科技大學學生則是創新領導、公民社會、終身學習、美感素養、溝通合作較出色。

陳柏熹舉例,假若學生缺乏溝通合作素養,卻又就讀需要合作協調的人文社會系所,未來就職時會遇到許多瓶頸,因此,學校安排通識課程時,需考量學生就讀科系、人格特質、基本能力素養三大面向,設計出全人教育的通識課程。

目前國高中的性向測驗多偏向空間、邏輯、語言等「專業能力」,此次測驗則屬「通識能力素養」,讓學生了解自己是否有基本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時期可多修習相關課程,茁壯自身,在未來作事前先備好「做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