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就任滿周年 迎戰世俗化潮流

賴義中 2014/03/09 15:37 點閱 2575 次
教宗方濟曾多次針對貧富問題提出觀點,關懷資本主義下受難的底層人民。(Photo by devendramakka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sence)
教宗方濟曾多次針對貧富問題提出觀點,關懷資本主義下受難的底層人民。(Photo by devendramakkar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sence)

【台灣醒報記者賴義中、邱慕天綜合報導】作風開放、思維新穎而親民的現任教宗聖方濟魅力席捲全球。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其就任週年之際指出,方濟的思想受其拉美出身影響,不同於傳統歐洲主教的觀點;在教廷人事改革上也積極引入外部人士協助決策;不過,他也同時面對敏感信仰議題,以及世界各地強大的世俗化潮流。

【站在雞蛋的一方】
《經濟學人》報導,作為1200年來首位非歐洲出身的教宗,方濟的政經觀點與受冷戰意識形態形塑的本篤16世和若望保祿2世有著巨大歧異。在1月的年度演說中,列席的各國外交官驚訝地發現,「歐洲」在方濟心目中,除了作為經濟難民收容處外,幾無值得關心著墨的亮點。

在歐洲,19世紀馬克思無神論的出現,鞏固當時天主教廷與資本主義間的合作關係並進一步延續至今,使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的二元對抗更加牢不可破。對成長於拉丁美洲的方濟而言,資本主義的出現與「自由解放」無干,而是裹著貪污和裙帶勾結的外衣。在上任後的第一部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中,方濟即昭示他對弱者的同情,「今日萬物皆屈服於叢林法則的適者生存競爭下,弱肉強食。」

就一向保守的教廷來說,方濟過於激進的立場也帶來了困擾。方濟在《福音的喜樂》中寫下了一段話:「正如十誡所言,『不可殺人』確立了人類的生命價值,今日我們也必須說『汝不得使人陷於貧富隔閡與不平等的經濟模式中』」;他也引用先賢的話表示,「不分享財富即是劫貧」,因而讓不少批評家為他戴上共產主義的大帽。方濟在義大利《新聞報》的訪談中也不諱言,「馬克思主義被世人所誤解。」

【迴避梵諦岡結構】
方濟上任後最重要的決定之一,即是放棄他在使徒宮官邸的寓所,而搬入接待客人的聖馬大之家,此舉親身示範了耶穌會的信條:勿遠居於人群,同時讓他能夠迴避龐大的權力結構,而深入尋常巷弄中。義大利《晚間郵報》專欄作家法蘭柯指出,此舉讓教宗抓住義大利百姓的心,進而將外部人士引進他自己的決策圈中。

方濟上任滿月後組成的改革顧問團8名成員中,僅有1人出身梵諦岡;方濟也任命數名非羅馬的神職人員和教友。此外,他也在2月設立經濟秘書處,責成審查教廷的財政事務,指派雪梨樞機主教貝爾整頓醜聞層出不窮的梵諦岡銀行。

儘管在人事改革上動作頻繁,方濟處理性侵醜聞的步調則遭致批評。他雖將德籍主教艾斯特停職,但對2012年被定罪的美籍主教芬恩則不聞不問,設立專責的特別委員會也缺乏實權。甚至,在《晚間郵報》的訪問中,教宗認為「教廷或許是唯一透明而負責的公共機構,卻也是唯一為此事遭攻擊的。」

【面對世俗化潮流】
外界較多關注教廷的結構組織改革,但方濟則認為,態度上的改變先於制度變革,神職人員必須要能「溫暖民心」,教宗不僅是最高宗教權威,也是每日祈禱和敬愛聖餐的信仰堅定之人。方濟的首要目的與本篤16世相同,是面對各地天主教徒日漸世俗化的傾向。

在人工避孕、神職人員獨身、同性婚姻、教會對待再婚者的態度等議題上,以世俗化傾向較強的歐美教會為主的世界各地教會都傳出要求改革開放的聲浪,部分議題亦不乏亞非人士意見。自由派天主教徒則希望教宗改善女性在教廷扮演的角色,一名前資深梵諦岡官員說,若方濟無法為女性地位做出根本變革,在其他議題上可能也將採取保守立場。

不過,知名神學家龔漢斯說,在堅守不更動根本傳統教義的底線下,方濟已經達成了典範的轉移,「一位教宗展現的衣著、出入應對、說話的聲調,並非只有表象的意義」。而在我們知道方濟教義立場底線為何的情況下,龔漢斯指出,我們大可相信這些都還只是變革的開始,而非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