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創作黑手長存兩岸

張勳慶 / 文字工作者 2014/03/06 13:20 點閱 1879 次
販賣各類禁書的書店(photo by  I'm Goldfish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販賣各類禁書的書店(photo by I'm Goldfish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中國大陸演員、也是全國政協代表的張國立,4日在政協文藝小組討論會上痛批審查機制,他說許多人認為國產劇不好看,真正的原因便是在此,因為製作人也知那些可拍,那些不能拍。並說「我們能拍出《紙牌屋》這樣的劇,但能通過層層審查嗎?」

的確,若以兩岸間的藝文創作自由度去探討,台灣當然遠勝大陸。在對岸,遠的有本《中國農民調查》被列為禁書,近的齊邦媛《巨流河》對日抗戰等內容被刪,令她在國內《文訊》月刊訪談上難掩遺憾。

更早之前林海音編聯合報副刊,也因用稿惹當局不滿而只好辭職,惟風骨至今猶存。除此之外,林黛嫚在編中央日報副刊(己停刊),更是遭到到不少委屈,當事人離開後也為文訴說。

總的來說,一旦要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不論劇本是改拍或原創,當下的政治勢力,還有財團可能給的壓力,使得創作上得先學會自我檢查,免得誤踩地雷粉身碎骨。

因為就以紙牌屋此類政、商、媒間的暗黑與地下操作,每個國家都有,編劇也都可以寫,但人人皆知拍出來簡直老虎頭上拔毛。至於一些關於政治人物的書寫,例如《陳潔如回憶錄》又或者江南的《蔣經國傳》,更是不可能在檯面上。然而國共內戰間的陰狠奪權,荼毒百姓,大概也只能看看書去了解。

這也就是許多人不解,抗日期間許多具意義、可省思的題材,要拍攝何以難如登天;《賽德克巴萊》完成後,不同原住民族間亦有異聲。

政治力、財團財力或民粹的阻撓,無異與魔鬼共舞的利益交換。從來沒有一個人是聖人,人都會犯錯和心中生魔,藝文的創作便是讓你我直視人性,所以不該再扭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