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保存數位化 協助醫學研究

莊瑞萌 2014/03/02 15:49 點閱 2844 次
科技進步後,人腦被保存下來並數位化,可以幫助醫療研究。(photo by  AJ Can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科技進步後,人腦被保存下來並數位化,可以幫助醫療研究。(photo by AJ Cann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腦部觀測站(Brain Observatory)即將完成300位捐贈者腦部照片上傳至網站的工作,以利科學家與學界進行研究。其中,科學家從最新數位化後的腦部分析發現,1960年代轟動一時的「治療癲癇成功卻導致失憶症」的病例,患者腦部的海馬迴部位未如醫界揣測般受損,再增添一樁科技幫助醫療的例子。

位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內的腦部觀測站,目前共收藏300位來自各階層人士所捐贈的腦器官,其中不乏在世時曾罹患重大疾病者,觀測站發起人安奈斯博士指出,所有捐贈者在世時曾接受一連串的醫學檢驗,並允諾過世後捐出腦部作持續觀察,目前站方已將捐贈的腦切片數位化,作為醫師及研究者的研究資料。

其中最有名的是俗稱「HM病患」的亨利.莫萊森的腦。1953年的莫萊森僅27歲,當時因癲癇接受一項實驗性手術,神經外科醫生斯考維勒切除他左右腦的部分組織後,雖大幅緩解癲癇症狀,卻從此無法形成長期記憶,包括他跟誰說話、吃過什麼都不記得,無法獨立生活。

2008年他過世後,科學家決定將他的腦切片,長久保存。歷經長達53小時的切片手術,莫萊森的腦被切成2401道細片,每片厚度僅0.07毫米,拍攝後儲存成高解析照片格式,已上傳到網站。民眾可從網路上更仔細觀察到其腦部細胞。
過去幾年,醫界普遍認為,莫萊森無法形成記憶,是因腦部形成記憶的海馬迴在手術中已完全遭到破壞,但在2月份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安奈斯從數位化掃描資料發現,當時莫萊森腦部的海馬迴,絕大部分有被保留下來。

安奈斯表示,莫萊森手術後雖無法形成記憶,但他在世時仍可以學習東西,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記憶形成研究者柏吉斯表示,「這次的研究結果,讓世人可從死後保存的腦部得到更多線索,相信會讓世人更清楚,究竟HM病患的腦部發生了甚麼事。」

以「HM病患」腦部切片做成的3D影片,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