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健保財務考量,不應凌駕於民眾用藥品質。」進口藥商及醫界代表26日出席立委江惠貞召開的公聽會,表達反對健保署以節省支出為由,在4月即將執行「同成分」、「同品質」藥品,就以「同價格」給付的「3同」政策。學名藥廠代表則認為,國產學名藥都通過食管署審核,各項認證也未必遜於進口藥,不應一味質疑學名藥品質。
儘管各廠牌藥品主成分相同,確效試驗也都符合食管署標準,但搭配主成分的賦形劑配方,以及原料來源各不相同,在成本各異的情況下,醫界普遍認為不同廠牌「用起來就是不一樣」,醫師公會全聯會副秘書長李志宏表示,「有些學名藥我切開來看,就知道差在哪裡。」
【品質價格爭議】
「3同政策的爭議在於,管理藥物品質的食管署,以及管理藥物價格的健保署『不同調』。」江惠貞指出,健保署認為部分學名藥成分及品質與原廠藥無異,推動3同時機已成熟,但食管署在2019年才能完成藥品中具有醫療效果的基本成份,也就是「原料藥」的主檔案(DMF)管理,代表藥品的原料控管尚未完備,無法確保藥品是否為同品質。
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顧問朱茂男指出,食管署目前已完成與製程有關的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認證,以及與藥效有關的賦形劑登記,但DMF管理及GDP認證,也就是藥品出廠後運銷及倉儲等相關規範,都還未完成,因此3同政策應該暫緩實施。食管署副署長吳秀美回應,3同政策是健保署針對藥價把關的措施,不能與食管署持續控管各類藥物品質的作業混為一談。
【藥品價差大】
西藥代理商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世雄認為,原廠藥價過了專利期後持續下修絕對合理,目前學名藥給付價格約為原廠藥7成,已較過去拉近許多;然3同政策一旦實施,將只有低價藥品存活,且極可能發生藥物品質下降的狀況,究其原因,是國內醫藥市場長期存在的「藥價差」問題,例如健保給付每顆藥8元,但得標價卻是0.8元,等於醫院獲得8元收入,卻只要付給藥商0.8元。
日僑工商會代表邱榮剛解釋,醫院採購藥品以「價差大」為主要考量,使藥廠極有可能降低成本,以在低價競標勝出後仍能獲利,但品質是否受影響,就很值得商榷。邱榮剛指出,若給付與得標的價差過大,藥品品質又不受影響,代表健保應該降低給付價格,甚至將省下的保費轉為引進或開發新藥,才是真正能改善健保財務的做法。
【學名藥未必差】
「藥界擔憂的未必是品質,而是在實施3同政策時,健保署再次下修原廠藥價,」學名藥協會理事長王舜睦表示,以目前原廠藥市占率為學名藥的2至3倍評估,原廠更具從價格及銷量調整成本的空間,也就是學名藥廠必須付出的成本,未必就比原廠低,各界不應據此質疑學名藥廠為競價而壓低成本。
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蘇美惠強調,無論原廠、進口或學名藥,上市前食管署的審核標準,以及上市後的查廠稽核都完全相同,不應該一味質疑學名藥品質。此外,其他國家也未全面實施DMF、全處方標示、賦形劑標示等強制作業,甚至部分進口藥的外國廠並未通過PIC/S認證,也並未因此禁止輸入。
「藥品價格高,品質未必好,真正與健保給付價格相關的是銷量。」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表示,市場反應最好的藥物,反而更有空間增加價差及調低給付,他承諾會再次考慮是否如期實施3同政策,但也強調健保給付價格與藥物品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