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跌倒莫輕忽 恐致聽力受損

李昀澔 2014/02/19 19:12 點閱 3898 次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右)展示先天聽覺構造異常患者裝設的「人工電子耳」外部構造。左上為埋在患者皮下的內部構造。(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右)展示先天聽覺構造異常患者裝設的「人工電子耳」外部構造。左上為埋在患者皮下的內部構造。(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有些兒童在出生時聽力正常,卻不幸因跌倒、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原因造成聽覺受損,需要靠助聽裝置輔助。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表示,部分先天聽覺構造異常患者在新生兒篩檢時可能完全正常,卻會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聽覺,因此家長必須隨時注意家中幼兒對聲音的反應,以免錯過3歲前的語言學習黃金期。

【幼兒時期喪失聽覺】
國泰醫院院長林志明指出,國內現有聽障者12萬餘人,約占身心障礙者的10.9%,而我國先天聽障的新生兒比例約為千分之2,有聽覺問題的青少年比例則為千分之3.5;方德詠解釋,部分兒童因罹患中耳炎、腦膜炎或跌倒摔傷頭部,使聽覺神經或耳朵構造受損,才會導致後天聽障。

方德詠去年收治1名狀況較特殊的李姓患者,在出生時聽力正常,5歲時頭部受撞擊後聽力受損,必須長期配戴傳統助聽器;現年35歲的李先生在2年前發現助聽器逐漸失效,求診後才發現他患有一種稱作「前庭導水管擴大症」的聽覺構造先天異常。

【語言學習黃金期】
方德詠指出,李先生與聽覺有關的「顳骨」構造異於常人,雖然出生時聽力篩檢結果正常,但這類患者很容易在學步階段因為頭部碰撞、打噴嚏等聽道或腦部氣壓快速改變,而出現聽力受損的情形。方德詠強調,即便新生兒篩檢毫無異狀,家長仍需特別注意小朋友對聲音的反應,避免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

李先生改裝入人工電子耳約半年後表示,過去從沒「聽過」的遠處垃圾車、相機快門及腳步聲,現在都聽得見了,除了對工作有幫助,能帶妻兒去玩水,是最令他開心的轉變。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拔群解釋,傳統助聽器不能碰水,但人工電子耳是埋在耳部皮下,患者可以完全不受戲水影響。

【植入式助聽裝置】
王拔群指出,人工電子耳係將聲波轉換為電訊號,再以電極取代患者「耳蝸」部位受損的聽覺細胞,透過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除了人工電子耳,部分中耳炎患者因「中耳聽小骨」部位受損,導致中度聽覺障礙,可裝設「中耳植入器」,等於直接將助聽器放在中耳部位;另有部分患者是因為外耳結構受損,或僅有單側耳聾,則可透過「骨傳導式助聽器」,從耳後的頭骨將聲波傳進內耳。

方德詠表示,一般交談時的音量約為5至60分貝,若無法聽見25分貝的聲音,就需要裝置助聽器;通常患者若不習慣配戴傳統助聽器,會建議做中耳植入器或骨傳導式助聽器,若裝設助聽器仍無法聽清楚5成以上的70分貝聲音,則建議裝置人工電子耳。現階段國內裝電子耳的患者多為兒童,但歐美及日本等國成人裝設電子耳比例與兒童相似,對工作及社交幫助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