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反致腹瀉 兒童「便便」莫輕忽

李昀澔 2014/02/17 15:39 點閱 2977 次
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指出,充足水分、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及蔬菜、全穀類及益生菌食品,都有助改善便秘情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指出,充足水分、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及蔬菜、全穀類及益生菌食品,都有助改善便秘情形。(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小朋友有腹瀉或滲便的情形,很可能是嚴重的便秘導致!馬偕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魏晉弘指出,長期便秘會過度壓迫大腸,「硬擠」出肛門口的糞便,造成兒童及家長極大困擾,應透過藥物、灌腸、生理回饋訓練等治療方式,逐步恢復兒童正常排便。馬偕醫院營養課長蔡一賢強調,攝取纖維素有助排便順暢,但務必搭配充足水分,否則將使便秘更嚴重。

【兒童便意莫忍耐】
部分兒童患者會因為無肛症、巨結腸等先天疾病,或因感染、腫瘤及外傷使脊椎受損,造成排便能力失調,但有許多兒童的生理結構及內分泌系統都沒問題,係因生活調適及飲食習慣不佳導致「自發性便秘」。

魏晉弘表示,在便秘初期大便偏硬時,小朋友往往因排便過程疼痛,下次產生「便意」時就選擇忍耐,或是腸道蠕動不足,每次排便時只解出8成糞便,多數自發性便秘就會因此惡化。當長期便秘過度壓迫直腸及肛門,就可能導致滲便或腹瀉的情形發生,嚴重影響小朋友在校園的學習與人際關係。

通常3歲以上的兒童已經有感覺並能控制排便的能力,當家長發現小朋友排便困難時,透過調整飲食及作息,或一般兒科治療,便秘情形很快就能改善,但部分兒童患者的排便障礙無法在1至2周內解決,就應該尋求小兒外科的「腸道管理」治療。

【藥物、灌腸治療】
魏晉弘指出,「腸道管理」療程中很重要的步驟是評估兒童是否能控制排便,以選擇治療方式;由於瀉藥所引起的排便時間較難掌握,必須能自我控制排便的兒童,才適合採用瀉藥治療,而無法控制者則改採灌腸方式促進排便,通常2周後便秘及滲便等症狀就會大幅改善。

由於便秘多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因此停藥也必須逐步進行;魏晉弘表示,常有家長發現小朋友排便情形恢復正常,就貿然停藥,使小朋友又立刻出現便秘症狀。他建議,家長應該按時幫小朋友記錄「排便日記」,記下排便的次數及情形,據此調整藥量為宜,最後目標是不再仰賴藥物或灌腸,可透過復健科進行「生理回饋」訓練,藉由提肛等動作增強肛門收縮的力量,幫助兒童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

【補充水分防便秘】
蔡一賢指出,要改善或預防便秘情形,不外乎攝取充足的纖維質及水分,包括蘋果、木瓜、香蕉、奇異果、葡萄等新鮮水果,煮熟的豆類及菠菜、青花菜、白花菜等蔬菜,糙米、燕麥片、麩皮等全穀類食品,都是理想的纖維質來源。另外,藉由優酪乳及優格補充益生菌,也有助排便。蔡一賢強調,家長及小朋友往往忽略喝水的重要性,若僅大量攝取纖維質卻沒有喝水,反而會加劇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