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前,行政院主計總處依據財政部資料,將台灣去年第四季的出口統計上修增加22.4億美元,加上投資與消費超過預估,讓第四季經濟成長率由之前預估的1.22%調整為2.92%,整體經濟成長率被拉抬至2.19%,達到「保二」水準。
然而,若以美元計價,其實僅成長1.40%,不僅不如以往出口成長率,甚至低於歷年經濟成長率。
出口困境已威脅台灣經濟成長,不久之前,國內六大工商團體領袖異口同聲建議,希望中央銀行能適度讓新台幣貶值,改善對外貿易競爭力,然產官雙方在匯率政策立場上,各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觀察近年台灣出口地區與產品結構變化,可以發現對外貿易競爭力的逐漸惡化,並非一朝一夕,這是不容忽略的警訊。
【出口動能遭壓抑】
另一方面,近年歐美國家為能創造就業機會,積極復甦製造業政策,以及中國大陸配合調整經濟結構,加強實施「產業在地化」,造成廠商減少許多OEM、ODM訂單,無形之中使得台灣出口動能受到壓抑。此外,加上與我們出口市場重疊六成以上之南韓,其與全球許多國家簽署之自由貿易協定也在近年生效實施,無疑更讓台灣對外貿易雪上加霜。
不可否認,台灣受到國內市場規模較小限制,長期以來對外貿易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極高;此外,加上自然資源缺乏,在貿易結構上大多進口原物料、零組件、石油、機械等大宗物資或設備產品,經由加工生產製造之後,出口半成品或完成品。
【利潤越來越差】
由於此種貿易模式極易受到國際環境因素變化影響,若上述進口物料國際價格上揚時,勢必造成成本增加;此時除非出口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否則在考量競爭對手因素下,許多廠商往往不敢增加進口成本而反應在出口產品價格上,導致利潤不斷遭到侵蝕。
同時,我們並非支持透過貨幣貶值政策,提高出口產業競爭力,而是面對此種受到國內市場規模較小限制,必須依賴對外貿易促進經濟成長的模式之下,未來若要提升對外貿易競爭力,唯有調整產業發展策略,提高出口加值,別無其他選擇。
近年台灣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或是自創品牌提升附加價值的能力、改善生產力與提高競爭力方面,很顯然已不如南韓,甚至被中國大陸趕上。
【深耕品牌臺灣策略】
未來在提高出口加值上,其策略選擇包括:其一,加強推動「自主創新」策略,形塑產品競爭優勢擺脫對手威脅。其二,持續深耕「品牌台灣」策略,透過建立品牌替代微利代工模式。其三,有效落實「節能減碳」策略,發展替代產品降低能源進口依賴。其四,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策略,促進貨品貿易產業轉型。唯有如此,始能提升台灣對外貿易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