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微調 也是機會教育

文人川 / 國小教師 2014/02/18 19:37 點閱 3813 次
課綱爭議正是給學生最好的機會教育,讓他們有行動力去搜尋資源,用自己的觀點來改變心中的歷史。(photo by dORA*.s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課綱爭議正是給學生最好的機會教育,讓他們有行動力去搜尋資源,用自己的觀點來改變心中的歷史。(photo by dORA*.s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最近,對於高中歷史課綱的微調,吵得沸沸揚揚,讓學子未來在面對台灣歷史時,勢必無所適從。

讀高中的學生,其實都應該要知道,歷史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但是透過不同的人,和流派所寫出來後,往往是帶有主觀意識來詮釋過去的事實;因此,同樣一個歷史事件,在不同作者的詮釋下,卻產生了不同觀點的「小說」。

當我們不曾參與過往的事件時,我們又該如何全面且正確的認知呢?更何況台灣地位特殊,每天都有不同的立場各自表態,我們又怎麼可能用一個標準答案去論述前人的所做所為?

筆者認為,我們不用急著告訴學生,究竟怎樣的字眼才是正確的,因為多元的族群、黨派,造就了不同的觀點,沒有誰是誰非,也沒有誰可以框住我們的思想;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去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論點,透過獨立思考與相互激盪,讓真理越辨越明,讓彼此的價值觀越見澄清。

因此,當我在教國小學生社會的某一單元時,我不會直接告訴學生:「台灣是美麗的寶島」,而是讓學生思考:「為什麼台灣是美麗的寶島?有什麼條件、證據可以證明台灣是個美麗的寶島?請提出你的理由,並說服全班」;或是教到標題為「敦親睦鄰好生活」時,我不會直接告訴孩子一定要做到敦親睦鄰,而是從生活周遭去找實例,來印證敦親睦鄰的重要。

歷史和科學不同的是,歷史講究推理,科學講究真理;只要是推理的,便會出現不同的立場;此時,正是給學生最好的機會教育,讓他們有行動力去搜尋資源,用自己的觀點來改變心中的歷史。

筆者也建議,在教科書中,可以增加改版前和改版後的一頁比較表,讓學生真的去思考前後的差異性;而不是一味地記憶,毫無主見接受課本上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