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 苦難中的幽默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4/02/04 18:03 點閱 2137 次
在曼德拉那特有的那幽默後面,有著比金剛石還要堅硬的信念和比天空還要寬廣的胸襟。圖為曼德拉辭世後,民眾在街道上秉燭向他致敬。(photo by shizha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在曼德拉那特有的那幽默後面,有著比金剛石還要堅硬的信念和比天空還要寬廣的胸襟。圖為曼德拉辭世後,民眾在街道上秉燭向他致敬。(photo by shizha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1975年,在獄中的曼德拉首次被允許與二女兒津姬見面。曼德拉入獄的時候,津姬女兒只有3歲,如今女兒卻已經是15歲的大姑娘了。曼德拉特意穿上一件漂亮的新襯衣,他不想讓女兒感到自己是一個衰弱的老人。

他知道,對於女兒來說,自己是一個她並不真正瞭解的父親,一個她只能遠遠看著的父親。女兒對他的瞭解與普通人一樣,僅僅是來自於報紙上零星的消息。他知道,在見面的時刻,女兒一定會感到手腳無措、緊張而慌亂。

【幽默的父親】
於是,當女兒走進探視室的時候,曼德拉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你看到我的衛兵了嗎?」然後指了指寸步不離的看守。津姬微笑了,氣氛頓時輕鬆起來。曼德拉告訴女兒,他經常回憶起從前星期天上午的情景,他讓女兒坐在腿上,給女兒講故事。

透過探視室的小玻璃窗戶,曼德拉發現女兒眼中噙著淚花,但淚水並沒有流下來。津姬後來對朋友詳細描述了這次會面的情況,特意強調了父親性格中風趣幽默、善解人意的一面。津姬眼裡的父親是那麼的年輕和朝氣蓬勃。

幽默來自智慧,也來自品格。在孤島上,曼德拉堅持長跑並用冷水洗澡,每天見到清潔工人都會開幾句玩笑。愁眉苦臉的軍警百思不得其解:這個被監禁的囚犯為什麼每天都能樂呵呵的呢?

【信念與胸襟】
曼德拉說:「正像被壓迫者需要解放一樣,其實壓迫者也需要解放。拿走別人自由的人自己也成了囚犯,他把自己鎖在偏見和心胸狹窄的牢籠裡。被壓迫者和壓迫者同樣被剝奪了人性。」在曼德拉那特有的那幽默後面,有著比金剛石還要堅硬的信念和比天空還要寬廣的胸襟。

在監獄中,南非三名領袖曼德拉、西蘇魯和姆貝基(南非現任總統姆貝基的父親)組成了「最高機構」,不僅負責與獄方抗爭,而且指揮外邊的民眾運動。難友們說,西蘇魯是「知己」——哪個人遇到了難題都會向他傾訴,姆貝基是「哲學家」——他的許多時間都花在了苦思冥想和著述上,而曼德拉則是「父親和領袖」——他的身上結合了父親的慈祥和領袖的威嚴。

幽默來自於對希望的堅守。曼德拉的大女兒澤娜妮嫁給了斯威士蘭國王的一個兒子,並在那裡定居。1978年六月,澤娜妮帶著丈夫和剛出生的孩子去看望父親。由於這對夫婦的外交身份,獄方破例允許曼德拉和他們進行「接觸性會見」。澤娜妮難以相信這個突如其來的安排,她幾乎丟掉懷中的孩子,朝著父親跑去。擁抱自己的父親,是她多年以來的夢想。她跑上前去,長久地、緊緊地擁抱著父親。

然後,曼德拉接過小外孫女,在會見中一直把這個嬌娃抱在懷中。令澤娜妮驚羨不已的是,父親竟像一個有經驗的主婦一樣,讓孩子舒舒服服地、乖乖地趴在自己的懷中。孩子似乎比在母親懷中還要安逸,一直沒有哭。

【心靈的自由】
這是十多年來曼德拉第一次得到撫摸孩子的機會,他離開澤娜妮的時候,澤娜妮還是一個抱著洋娃娃的小姑娘呢,如今澤娜妮卻已經做了母親。按照非洲人的傳統,祖父要給孫兒起名字。曼德拉用民族語言給她起了一個名字,意為「希望」。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喪失希望。

幽默還來自於心靈的自由。曼德拉在自傳《漫漫自由路》中寫道:「我並不是生來就渴望自由,我出生時是自由的。自由地在母親小屋邊的玉米地裡跑來跑去,自由地在流過庫奴村的清澈的小溪裡游泳,自由地在陽光下烤玉米,自由地騎在慢悠悠吃草的牛背上。」

只是到了後來,他才意識到黑人在自己的國家裡其實是不自由的。於是,他開始為改變這種不自由的狀態而鬥爭。一個懦弱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勇敢的人權鬥士,一個遵紀守法的律師變成了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罪犯」,一個無比熱愛生活的人變成了一個被監禁28年的囚徒。

曼德拉說過:「我已經踏上了這漫長的自由之路。我曾盡力不摔倒,在此路上我也失過足,但我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攀登上一座大山之後,會發現還有更多的山要攀登。我只能休息一會兒,因為與自由俱來的是責任。我不敢停留,因為漫漫的旅途尚未結束。」

是的,這段旅途沒有結束,永遠也不會結束,因為曼德拉的靈魂已經飛翔在那高遠的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