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藝人壓力大 易罹精神疾病

陳正健 2014/02/05 09:15 點閱 4047 次
10年前跳樓自殺的巨星張國榮,被認為是抑鬱症發作,病情失控而辭世,在他遺書的第一個字就是「Depression」。(photo by 互動百科)
10年前跳樓自殺的巨星張國榮,被認為是抑鬱症發作,病情失控而辭世,在他遺書的第一個字就是「Depression」。(photo by 互動百科)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演藝圈壓力太大,容易罹患精神疾病?政大心理系助理教授錢玉芬認為,藝人的情緒起伏通常比常人來得大,需要外界的肯定,害怕失去光環,受憂鬱、躁鬱所苦的比例自然偏高;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副教授范佩貞則認為,藝人高度受關注,罹患精神病也容易被媒體放大,並無研究指出該職業與精神疾病的關聯;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師葉啟斌則認為,藝人中有許多屬於「自戀型人格」適合演藝圈生態,但情緒起伏大、完美主義,確是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

曾以《齊天大聖東遊記》、港劇《大時代》瘋迷華人圈、被港媒封為「靚絕五台山」的港星藍潔瑛,近日不斷被媒體拍到精神恍忽、瘋言瘋語的樣子,昔日的絕世美女如今已滿頭白髮、容顏滄桑,傳言她遭演藝圈大哥性侵,精神受到強烈打擊而發瘋,也有一說,認為她因太投入戲劇,始終無法從悲劇角色中抽離出來。

而10年前跳樓自殺的巨星張國榮,也被認為是抑鬱症發作,病情失控而自盡,在他遺書的第一個字就是「Depression」。42歲就辭世的「貓王」普利斯萊也被認為患有躁鬱症,為了經解在演藝圈的生存壓力,他酗酒、暴食和濫用藥物,心理學家認為躁鬱特質使得他深具舞台魅力,但也讓他窮盡一生都與心魔搏鬥。

政大心理系助理教授錢玉芬說,情緒敏感度高的人適合從事創作性的事業,如演藝人員和藝術家,這類人情緒波動本身就比一般人強烈,且藝人需要外在的肯定,持續讓自己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一旦失去這些光環,沒落感在所難免,因此演藝人員為憂鬱、躁鬱所苦的比例偏高。

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科副教授范佩貞則指出,學術界曾做過職業與精神疾病分佈和盛行率的相關調查,截至目前為止,並不能證明兩者有直接關聯,名人往往受到社會的放大鏡檢視,一舉一動都受媒體和大眾的矚目,且心理學家偏愛研究名人,導致有名人較易罹患精神疾病的錯覺。

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醫師葉啟斌表示,「自戀型人格」與「做作型人格」容易變成演藝人員或名人,他們的人格特質是喜歡展現自我,站在人群的中心,有強烈的表現慾,某種程度上很適合演藝圈生態,但這類人情緒起伏大、完美主義,非常重視自我形像,這些特質經常導致壓力不斷,確是精神疾病的高危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