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籲整合部會 設食安辦公室

李昀澔 2014/01/22 18:38 點閱 2817 次
中研院發表「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政策建議書,呼籲中央由政院副院長出面整合各部會食安及環境業務。(photo by macgle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中研院發表「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政策建議書,呼籲中央由政院副院長出面整合各部會食安及環境業務。(photo by macgle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處理食安及環保問題,各部會不能再各說各話。」有鑑於國內食品安全及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中研院特於22日提出政策建議書,呼籲政府成立常設專案辦公室、發展國家臨床毒物中心、設置緊急應變及預警機制、建立國人專屬的毒理資料庫,並加強人才養成。中研院士何英剛表示,該建議書著重於現有機構與資源整合,不需大費周章就能立刻啟動。

【俠醫也參與】
中研院在2012年初達成研擬「國家食品安全維護及環境毒物防治體系」共識,中研院長翁啟惠遂指派中國醫大成癮研究中心講座教授何英剛,以及中國醫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講座教授周昌弘等2名院士,召集高醫大藥學院長李志恆、前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俠醫」林杰樑、台大食科所名譽教授孫璐西等22位國內專家,共同完成政策建議書,希望政府及各醫療機構能投入整合防治體系。

該建議書呼籲中央,應由政院副院長擔任總召成立「常設專案辦公室」,作為處理食安及環境問題的最高主導機關。何英剛以2005年彰化爆發戴奧辛汙染鴨蛋事件為例說明,當時衛生署訂有《食品戴奧辛處理規範》、環保署訂有戴奧辛排放標準、農委會也有通報系統,但彼此欠缺溝通導致執行不彰,「政院14部8會中,有11個部會涉及食安及環境相關業務,因此應將主管提升至副院長層級。」

【事件應由專家處理】
在事故緊急應變及預警機制部分,該建議書直指各級單位欠缺具說服力的發言人制度;何英剛解釋,食安或環保事件發生時,民眾需要的只是政府明確交代,但現階段民眾不信任官員發言,民間專家僅透過媒體各抒己論,但零星意見除未盡全面,也無法落實為施政措施,因此必須由專案辦公室建立全國性「專家學者資料庫」,「找對的人來做對的事」,特定問題就應由專屬負責人出面說明處理進度。

「中研院提出的改善方案,多著重在政府機構內部的『橫向整合』,」何英剛說,「其實人員編制都已存在,整合並不困難,而且立刻就能執行。」例如該建議書呼籲啟動「國家總體暴露風險評估及知識中心」運作,就不需額外增加編制,因為過去處理塑化劑風波時,國衛院就已成立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而農委會防檢局、食管署及環保署轄下各級稽查單位,都各自進行環境汙染因子風險評估作業,所差者僅是整合各部會既有資料而已。

另一方面,透過中央辦公室作業也能藉此整合國內各學術及醫療機構研究成果,建立國人基因資料庫,而非一味沿用歐美大型研究數據,才能正確評估國人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