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肺結核發病風險 可精準量化

李昀澔 2014/01/15 16:54 點閱 4048 次
台大流預所副教授方啟泰(左)與疾管署防疫醫師詹珮君(右)等人,建立能有效預測兒童肺結核發病風險的系統,可望作為預防性投藥判斷基準。(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大流預所副教授方啟泰(左)與疾管署防疫醫師詹珮君(右)等人,建立能有效預測兒童肺結核發病風險的系統,可望作為預防性投藥判斷基準。(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兒童接觸過肺結核患者,到底有多少機率會發病?台大團隊以計分制量化曾接觸患者的兒童發病風險,可望作為預防發病的投藥判斷基準。該成果獲得國際頂尖醫學期刊肯定,我疾管署也宣布將納入未來肺結核防治措施的參考依據。

【潛伏期長難診斷】
台灣肺結核患者比例約為10萬分之55,其中小於5歲的兒童患者有20%會死亡。台大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所博士、疾管署防疫醫師詹珮君指出,肺結核潛伏期長,兒童接觸患者後,終身有發病並散播結核菌的可能;詹珮君認為,兒童預防性投藥能減少96%的發病率,可有效減少未來結核菌散播機會。

即便接受胸部X光檢查,也難以在感染到發病間的潛伏期察覺異常,因此疾管署從2008年起,提供所有接觸過肺結核患者的兒童接受皮膚結核菌素測試,也就是將少量結核菌素注入皮下,若產生直徑大於10公厘的硬結則視為陽性,代表受試者可能已受到結核菌感染而發生過敏反應,但此二分法不確定性較高,因此勢必要建立更精準的發病風險評估標準,以作為是否接受預防性投藥的依據。

【量化發病風險】
詹珮君追蹤9411名13歲以下曾接觸過肺結核患者的兒童發病比例,經分數量化後推估發病風險,其計分系統主要有4個評分項目,首先是兒童皮膚結核菌素測試結果以硬結直徑配分,第2項則是該兒童接觸的患者痰液中是否含有結核菌,痰中有結核菌才具有傳染力,且含菌量越高,傳染力越強。

該評估系統第3項計分,係考量患者是否居住在我國結核病患者主要分布的山區;第4項則是患者性別,詹珮君解釋,兒童會接觸到的女性肺結核患者多是負責照顧其生活的母親、祖母或褓母,這類患者常因生活忙碌而未及時就診。

【成人評估系統發展中】
受試兒童總分達7分者,若未接受預防性投藥,發病率達100%,4分者也達1%,雖然看似不高,但詹珮君強調,與13歲以下肺結核患者比例10萬分之5相較仍然偏高,因此有評估預防治療必要。詹珮君評估,若以5分作為預防投藥門檻,則每治療30位兒童,就能預防1例肺結核發病。

台大流預所副教授方啟泰指出,台大近2年已著手整合國內成人肺結核資料,未來將沿用兒童版的概念建立全面性的發病風險評估標準。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則表示,該研究係發表於呼吸道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美國呼吸及重症醫學雜誌》,顯見其重要性,且全球每年有160萬人死於肺結核,因此世界衛生組織亟需類似的簡易風險評估系統,以供第三世界國家作為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