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無互信 服貿怎麼過?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3/11/25 12:22 點閱 2005 次
(Photo by Muffet Flickr Page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Photo by Muffet Flickr Page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兩岸服貿協議簽定聲聲催,連甘比亞與台灣斷交原因還未明時,就有人迫不及待的跳出來放話說,是因為中國政府不耐馬總統處理服貿協議拖拖拉拉,所給予的警告。

這樣的說法不論真假其實對兩岸人民的情感都是一種傷害,恐將適得其反,讓兩岸服貿協議順利通過的難度更高,兩岸政府應該更加謹言慎行。

【過激言論民眾反感】

從中美斷交一路走來,台灣人民經歷許多的風風雨雨,也面臨各種政治經濟危機,卻都能安然度過,展現無比的韌性,任何人都不願屈服於暴力威脅之下,畢竟台灣還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過激的言論無助於兩岸服貿協議的通過,反引發民眾反感。

事實上中國政府這些年來透過來台採購農產品方式,希望能影響農民的政黨支持傾向,方式從早期委託兩岸白手套進行採購,後改由地方農會派系經手,砸下大錢卻發現效果遠遠不如預期,最後決定由中國官方下鄉親自操盤掌握第一線情報,才發揮若干效果。

【確實掌握實際狀況】

從這些經驗,中國官方應該已經體會到要掌握台灣實際狀況不能只聽信紅頂商人、失意政客、過氣官員的片面說辭,才能避免誤判,而兩岸相關經貿互動和談判亦應做如是觀。

此次兩岸服貿協議之所以在國內引起大反彈,最主要癥結在於台灣老百姓在簽約前完全被矇在鼓裡,事後政府又不願意對外一次說清楚講明白以安民心。尤其對哪些產業會因而受到衝擊以及政府有何因應對策,這些攸關民眾生計的大事政府官員總是輕描淡寫沒有完整說明,才會讓民眾更加恐慌,對政府更加不信任。

相對來看,政府在台紐經濟合作協定簽訂後,立即召開記者會針對農民關心問題提出詳細說明,並宣佈若干因應措施,有效解除了社會大眾的疑慮,也讓該協定於立法院順利通過。政府在處理敏感的兩岸服貿協議確實有諸多可議之處,不能將責任推給反對黨的惡意杯葛。

如今更令人憂心的是,政府部門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所透露出行政效率的低落和危機處理能力的嚴重不足,重重傷害到民眾對政府施政的信心與信賴感。

【船長與船員不同心】

這樣的氛圍勢將讓服貿協議和後續貨品協議、經貿爭端解決機制等通過充滿變數,爭議已經不再單純糾結於這些協議內容是否對台灣中小企業造成嚴重影響,還包括政府官員是否有所隱瞞甚至有暗盤,彼此沒有互信,正如同在一艘船上的船長與船員無法同心,又如何渡過驚濤駭浪的考驗,安全返航,馬政府應該深刻檢討,別硬幹。

台灣經濟之所以陷入空前困境主要原因在於,馬政府只重視兩岸關係卻完全看不到完整的全球布局。不僅經貿發展仰賴中國,連國際外交也寄託於中國政府的善意,這樣的思維將會讓台灣盡失談判籌碼。馬政府應該從此次甘比亞斷交事件學得教訓,重新調整傾斜的外交策略,跳脫一中的框架,面對全球市場,重新為台灣未來找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