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健保盈餘背後 包裹給付難施行

李昀澔 2013/11/21 15:14 點閱 2891 次
二代健保風光背後,DRG猶懸而未決。(photo by MIKI Yoshihito (´・ω・)4 -2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二代健保風光背後,DRG猶懸而未決。(photo by MIKI Yoshihito (´・ω・)4 -2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二代健保自今年1月上路以來,累積「盈餘」超過300億元,馬總統日前還表示未來5年都無須擔心財務危機;然而風光背後,許多1代健保時期留下的「呆帳」仍未解決,例如99年上路、原訂5年內分成5階段實施,卻在第2階段停滯近3年的「診斷關聯群」給付措施,就是其中之一。

診斷關聯群(簡稱DRG)又稱「包裹式給付」,係將醫師診斷需採取類似治療的疾病歸類為同一組,再依據病人年齡、性別、病情複雜程度、出院時復原情形等狀況細分,計算健保署應給付醫院之費用,但基本上仍採「同病同酬」的方式,也就是每一種疾病根據特定的處置流程及住院時間,都有固定的給付金額。

健保署希望以DRG模式取代99年以前施行的「論量計酬」制度,主要著眼於DRG的立意較能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論量計酬是依照醫療服務項目實報實銷,造成部分醫院傾向採取「報得越多越好」的策略,導致健保過度支出,另一方面病人可能接受多項醫療服務,卻沒有得到「最需要」的治療。

而在DRG制度下,醫療照護的流程標準化,病人接受治療的效率提高,例如若病人的問題門診手術就能夠解決,就不需要住院,或接受非必要的檢查及用藥,無形中也降低院內感染的機會。DRG將「成本管控」的主導權交由醫院自行處理,醫院為維持利潤,勢必相對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健保署將所有住院疾病分為967個DRG群組,並考量醫院營運必須有緩衝時間以適應DRG制度,因此規劃自99年起,先由與DRG概念較類似的155項「論病例計酬」疾病開始實施DRG給付,採1年1階段的方式拓展DRG涵蓋範圍,也就是到103年時,全民健保將全面採取DRG。

然而,看似健保虧損救星的DRG模式,卻在上路一年後,就面臨醫界抵制,時任衛生署長、現任衛福部長的邱文達便宣布暫緩計畫,至今仍留滯於第2階段,多年未有進展。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DRG「卡關」的癥結在於DRG壓縮了醫院仰賴新醫、藥材收取自費、增加收入的空間,「醫界當時曾提案,DRG可以繼續推動,但新醫、藥材仍採病人自費負擔。」滕西華表示,此折衷措施不符DRG「包裹」的概念,因此健保總額協商過程終無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