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若不改革,中國永遠沒辦法走向現代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說,產業的轉型必須從政府觀念鬆綁做起。三中全會剛落幕,本受廣大矚目的經濟議題卻被含糊帶過,但中國目前最危急的困境即是市場開放的問題,專家認為中國必須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但首先,必須從市場開放與自由經濟做起,唯有私人企業蓬勃發展,才能為中國注入活水。
三中全會備受各界矚目,且預估會對中國帶來新的改革方向。但根據香港《南華早報》指出,中共領導人僅以含糊的詞彙強調司法獨立,與市場導向的資源配置,並沒有提出新穎的政策改革。唯一具體的建樹是將設立兩個重大機構,分別用以推動改革與協調國家安全戰略,在經濟與市場上的改革卻並未畫出藍圖。
夢幻加工地
近年來中國成為代工產業的王者,其優質、大量的廉價勞工與政府的積極鼓勵,成為所有企業的夢幻加工地,而中國也從中攢下大筆財富,奠定了全球最大製造王國的基礎。但在以「創意」、「創新」為主流的全球風氣下,中國只是一直機械化的「製造」商品,而非「創造」商品,對新興市場而言可能是一大敗筆。
《時代雜誌》資深記者麥可‧舒曼認為,與其跟隨全球各大企業的腳步,中國應該創造屬於自己的領導品牌。以手機而言,目前中國僅止於幫蘋果的手機、平板組裝零件,儘管是產自中國,卻不是他們的品牌,技術也是從台灣引進。雖然大陸國內有幾個很火紅的商品,如小米機、華為手機等,但走的其實都是他人的後路,難與國際競爭。
大力扶植私人企業
舒曼說,所謂真正的創新品牌是連零件、技術、外觀等都有別於其他大廠,從中國本地生根發芽,最後變得像iPad般有影響力。但目前看來,中國還未發展出這樣的專業與技術。經濟學者威廉‧詹威就曾指出,不論是從政策面或實務面來看,這種產業轉型起步非常困難,特別是對大陸這種代工大國而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說,「中國若不改革,則永遠沒辦法走向現代化。」中國政府清楚產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也了解走向創新的必要性。因此他們大力推動市場的自由化與開放經濟,讓長期受保護、僵化國營企業慢慢走入歷史。中國政府現在大力扶植新興產業與私人企業,希望能為中國的企業界帶來一股活水。
雖然目前的發展仍很緩慢,但已有幾項指標性的改革正在進行。如9月份在上海成立的自由經濟貿易區正要萌芽,預計將會吸引許多外資與國內的私人企業進駐,不僅對中國的產業有示範作用,也能激發品牌的創新、仿效。
然而,美林證券的經濟學者認為,中國的政府單位若不拋開傳統束縛,並解決逐漸昂貴的勞力問題,並給予私人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恐怕自經區到最後也會落得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