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由公東高工 談辦學理念與品質

余杰 / 中國旅美作家 2013/10/24 09:29 點閱 3365 次

今天的台灣,大學的密度堪稱世界第一。由於生源嚴重不足的現狀,使得台灣從一流到不入流的大學,都把眼光瞄準陸生。就像台商蜂擁前往彼岸淘金,台灣的大學也紛紛跑到對岸去「開拓市場」。大學蛻變成以賺錢為目標的公司,是高等教育的幸,抑或不幸?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大學當中,作為專科學校的台東縣公東高工,顯然是土裡土氣,不會被那些都市學子們看入眼。一般人的觀念中,大學當然越大越好,級別當然越高越好。在官本位的中國,大學的級別與官僚的級別平行,如最高學府北大、清華享受副部級待遇,換言之,校長相當於教育部副部長。這個所謂的「行政級別」足以讓北大、清華的學子們炫耀半天。

不願違背初衷

然而,在台東的公東高工卻偏偏反其道而行,拒絕升級為專科學校。在範毅舜所著的《公東的教堂》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當樞機主教于斌和董事們呼應教育部的要求,敦促學校升級的時候,學校的負責人反倒為此放聲大哭。

因為他們認為,公東在各方面竭盡所能以各種管道讓程度不一的原住民學生入學,一旦高工升格為專科後,以原住民的條件,將更無法進入高工就讀,這就違背了他們創辦這所學校的初衷。

校長錫質平神父出生瑞士德語區,他在創設公東高工的時候,強調技藝,務實訓練,把瑞士師徒傳承學制引進來。他不看重虛華學位,只在乎貧困孩子能否習得在社會立足的一技之長。

他說:「我要讓孩子們出來就能工作,養自己、養家、服務人群。」基督信仰一再闡明,人身難若登山,錫神父與白冷會弟兄,從一開始就與弱勢站在一起,提供他們魚竿,憑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生活。昔日家徒四壁的小孩,只要有機會學得技藝,將來終能有尊嚴又踏實的改善生活與環境。

提供學生魚竿

在公東高工,先後有二十一位來自瑞士、德國、奧地利的外籍老師,不支薪地在學校裡教導水電、木工、機工等課程。由於公東高工的課程安排內容與教育部相抵,幾度得不到教育部經費補助,錫神父等人只好不辭辛苦地四處募款。

就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公東高工為台灣邁向工業化的過渡時代,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其家具設計和醫療器械設計等,不僅獨冠島內,而且揚名世界。

由於東方文化中「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士大夫心態,由於當代物質主義和功利主義影響下由金錢和權勢主導的成功哲學,使得當代教育喪失了冶煉人的品格情操的環節,美國思想家布魯姆所說的「人何以為人」的教育也嚴重缺位。

用範毅舜的話來說就是:重學術、輕技術的極端升學主義,各種以競爭為美名的教育理念背後卻有個極端不易為人識破,處心積慮要將別人踩在腳底下的可怖心態。所以,人們的平均學歷越高,叢林法則卻越橫行無阻。學歷的提高與文明的躍升並未同步。

以人為本教育缺位

教育最寶貴的品質在於給人以尊嚴和自由。在這個意義上,公東的高工「為士大夫氣息濃厚的台灣教育,締造了一頁近似清流的傳奇」。東部所有的公立學校,都知道這所學校因一位外籍神父的以身作則,師長是如何的認真與負責。

範毅舜感嘆說:「在教育理論滿天飛的今日,我們發現,一個人的身教、言傳,仍是教育體制中最寶貴與不可缺的倫理精神。」雖然公東高工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但它的傳奇仍然值得後人深思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