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得安心 食材先溯源

張菀庭 2013/10/23 20:29 點閱 3032 次
農委會自100年起,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就是為了賦予優質的農產品一張身分證。(Photo by George M. Groutas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農委會自100年起,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就是為了賦予優質的農產品一張身分證。(Photo by George M. Groutas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台灣醒報記者張菀庭台北報導】「每次吃到好吃的食物,我都在想這些食材哪裡來?如何煮?而我溯源的慾望,是從國外開始的。」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23日在農委會「聰明買健康吃,食農生活從心學」講座中,告訴消費者,想要吃得安心,要先了解購買的食材產地、氣候、品種及種植方式,或者購買有產銷履歷標章的農產品。

食品安全頻出問題,除了學者相當關心如何才能建立安全的把關機制,許多家長為了提供孩子健康無毒的食品也前來參與。農委會也邀請安溯食堂主廚武展承分享市面上常見的食物料理陷阱。主廚武展丞表示,許多看似新鮮的食材,其實業者已經先添加一氧化碳,顏色會比正常還要鮮豔。

螢橋國小校長施能杰認為,對食品安全的講究要從小培養起,因此將校園中兩處廢水池改成稻田,讓孩子藉由勞動的過程中與土地建立起連結。在營養午餐的安全上,選用當季食材及有標章的農產品,為孩童把關。

身為旅遊與飲食生活作家的葉怡蘭說,在法國旅遊時,發現高級的葡萄酒都有法國政府AOC認證、歐盟有ECO認證、西班牙有DO認證,證明農產品是符合傳統種植法,確定食材獨一無二的味道。她說,曾有一家多次拿到AOC認證的酒廠,因為改變種植葡萄手法,在地上加蓋塑膠袋增加太陽反射機率,違反傳統種植法而失去認證資格,如此可看出政府強調在地食材使用在地種植方法很嚴格。

葉怡蘭連續三年為產銷履歷代言,她說透過溯源的檢驗過程,在食安危機中,幾乎躲過80%塑化劑的食品,添加三聚氰胺的食品,她一樣也沒碰過。

農委會自100年起,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就是為了賦予優質的農產品一張身分證。參與產銷履歷的農產品,必須遵守台灣良好農業規範生產作業要求、土壤水質受檢測,肥料和農藥用量都必須忠實記錄,還需有國際第三方驗證機構檢驗,最後驗證單位必須到生產現場檢驗稽核,通過各項檢驗後的農產品,才能貼上「TAP標章」。

貼有「TAP標章」的農產品皆有一個追溯碼和QR code。消費者可以在農產品安全資訊網中輸入查詢,立刻知道手中食材的整個生產過程以及生產農產品的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