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梅坑溪走來 大家來愛環境

羅佳旼 2013/10/22 20:11 點閱 3250 次
科教館「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特展,在入口處用了130個淘汰的國小椅子堆疊成混亂模樣,帶領民眾逐步感受被汙染的河川意象。(photo by 羅佳旼/台灣醒報)
科教館「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特展,在入口處用了130個淘汰的國小椅子堆疊成混亂模樣,帶領民眾逐步感受被汙染的河川意象。(photo by 羅佳旼/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羅佳旼台北報導】坐落在竹圍區的「樹梅坑溪」,是條令人掩鼻的臭水溝,但40年前,這條臭水溝原本有著美麗的面容。一群竹圍藝術家吳瑪俐等人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凝聚社區力量,要恢復它的美貌。台灣科學教育館以裝置藝術重現當時藝術行動,舉辦「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特展,自22日起,要喚起民眾用行動來愛護環境。

吳瑪俐等居住在竹圍的藝術家,曾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邀請竹圍地區的居民加入,一起追溯樹梅坑溪源頭。藝術家透過當地四季食物早餐會、社區劇場等與居民、專家互動,藉由藝術參與重新認識腳下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也曾到當代藝術館展出追本溯源的裝置情境,並在今年獲得台新藝術獎。

科教館館長朱楠賢決定要將此展覽引進科教館,從樹梅坑溪出發,讓環境藝術走到雙溪;於是邀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竹圍工作室、文昌國小、竹圍居民一同來參與設展。

策展人楊智富表示,展覽從下游溪水的髒亂開始規劃,入口處用了130個淘汰的國小椅子堆疊成混亂模樣,帶領民眾逐步感受被汙染的河川意象,透過「還原」,吳瑪俐等藝術家用當地食物製作的「早餐會」桌子,用階梯形式模擬尋找河川源頭的爬山過程,以及遇見居民的古厝等裝置藝術,楊智富說,「最好的環境教育要把小孩帶入生態,身歷其境。」透過對環境的體驗,讓人用行動關心土地。

科教館表示,每個民眾自家附近或許都有條不知名的小溪,「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特展,希望能讓民眾對生活周遭環境有更多關注,從每天的生活中自然地展開環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