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迎接高齡社會 台灣差很大

林顯明 / 台北市立中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代理教師 2013/10/18 21:47 點閱 3074 次

上週末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在這個敬老重陽的日子裡,各縣市政府無不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展示政府對老人的重視與照顧。從洗腳活動、打掃活動、一次性的關懷活動等,以及最常見的政治人物探訪。

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台灣高齡化與老化速度快得驚人,據估計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台灣歷時約25年,與日本相當,但與法國歷時長達115年、美國72年、英國47年相較,台灣在時程上快了一倍以上。面對這麼快速的高齡與老化現象,台灣在各方面是否準備好了?

根據內政部民國98年所進行的「老人狀況調查」,可大致勾勒出台灣老人生活的樣貌。健康與醫療狀況方面,有超過四分之一的老人自認健康及身心功能狀況不好,比例來到27.15%;另一方面65歲以上老人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占75.92%。

面對老人身體健康與就醫問題,居住在都市地區的老人,可以較容易的取得相關的醫療資源,但居住在偏鄉或離島老人醫療缺乏的問題相當嚴重;另外根據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的調查,認為就醫環境不便利的比例高達75%。在經濟收入方面,有將近一半的老人其經濟收入來源來自子女奉養,比例為48.29%,另外有21.9%的老人認為生活費用不夠用。

除了健康與經濟問題之外,失智症也成為越來越棘手的問題。台灣的失智總人口數在2011年底估算已超過19萬人;其中失智老人(65歲以上)超過17萬人,佔總人口數的0.75%。依經建會人口推計資料及社區失智症盛行率推算,到了2030年超過33萬、2060年超過73萬人。

換言之在未來不到15年間,台灣失智症人口將增加一倍以上。失智人口大幅成長,但能提供失智症醫療照護的資源,卻患寡又患不均,資源稀少又城鄉分配不均。例如日照中心在台北市有12家,到了新北市僅剩4家,全台灣總共也不過才69家。與失智人口的大幅度成長相比,目前可提供的醫療照顧資源可謂相當稀少。

除了這些有形的生活資源缺乏或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之外,社會上對於老人的歧視、以及缺乏老人生活便利的措施,更是老人日常生活所必須每天面對的問題。例如老人活動場所的缺乏、低底盤公車的不足、公共設施的不友善等,處處都對老人能健康、快樂、有尊嚴的生活,造成不變與挑戰。

大學時期,筆者花了超過三年的時間擔任獨居老人關懷志工,與獨居老人和一般老人進行長時間接觸。發現老人所要的是日常生活的關心,以及以老人的角度思考,並依據WHO之建議,在「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通訊與資訊」,及「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社區及健康服務」等八個面向,建構高齡友善城市,實現「老有所終」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