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公視應著重國際新聞 加強公共議題(20131018 醒報人物現場)

陳昱穎 2013/10/18 22:53 點閱 2437 次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來賓:公共電視台董事長 邵玉銘

整理:張菀庭、李慕義

主持人:您接任公共電視台董事長,心情一定很複雜,是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邵玉銘:20幾年前我在行政院新聞局,催生了公共電視,原因是我在美國念書、教書了20年,看到美國有許多優質的公共電視節目,例如波士頓地區的WGBH,它常常請MIT、哈佛大學的教授來主持節目,紐約的第13頻道也是公共電視,華人地區第一個26台也是公共節目。我覺得這種節目非常好,優質的節目是全民之福。

新聞局長任內催生公視

我回國後意外地到行政院新聞局服務,當時才剛解除戒嚴,台灣電視台只有中視、台視和華視三台,這三台因為是商業電視台,必須要以利潤掛帥。1980年時,行政院長孫運璿提議創辦公共電視台,但是一直沒有被執行,而我這時剛好到行政院新聞局服務,再加上先前深知公共電視節目的需要,我就決定開辦公共電視台,在內湖找到5000坪地基,立法院通過20幾億預算,動工後,我的任務也告一段落,之後不久即離開新聞局。

主持人:所以現在講起來,當初的公共電視台,您還是個「催生婆」,第一,找到了興建的地方,第二,通過20幾億的預算,都在您手中完成?

邵玉銘:是的!離開新聞局後,沒想到20幾年後又意外地當上公共電視台董事長,很不可思議。不過,既然來了,我就希望能實踐當年的理念。因為公共電視基本上是屬於全民的,並非以利潤掛帥,它的節目以公共利益為主,所以要大公無私,要滿足社會多元的聲音,還要提供很優質的節目,包括藝文、藝術和國際的新聞,這是目前台灣相當欠缺的。我既然當了董事長,就會好好地去執行。

主持人:讀者一定都感受到邵玉銘董事長您過去輝煌的資歷,您曾經擔任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的主任,後來又擔任新聞局局長、北美事務協調會的主任委員,在學界和政府機關都有很多年的經驗。這次是文化部長龍應台找到您來擔任公視的董事,而且還當選了董事長,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不過公視在這段時間有許多的紛紛擾擾,而且因為政黨輪替的關係,綠營執政時的人馬,後來一直都沒有離開。公共電視台的董事也曾經難產,以至於大家對公共電視台的角色、功能有很多質疑。您要不要談一下,這段時間的紛紛擾擾對公共電視台算不算是一種傷害?

邵玉銘:當然是一種傷害,政治力干預太多。所以我現在來就是要把政治的角力排除在公視之外。另外,就是療傷止痛,讓公視回復到本來應有的角色。所以我跟新的董事會想要共同做一些新的項目。

主持人:這次新的董事會雖然難產,不過最後還是選出一批俊彥人士。您要不要介紹一下公視新的董事會的組成,好像也有企業家、文創等各界人士,不一定全都是廣電的人?

董事會涵蓋社會俊彥

邵玉銘:以前是有不少傳播方面的學者,不過後來因為政治的角力,很多人都離開了。這次的董事有17人,5位是龍應台部長到任之前聘請的,但是因為法定人數不足仍無法開會,等到龍應台上台後,她一共提名、通過了12位。

這12名中很多是企業界人士,例如宏碁的董事施振榮、前教育部部長曾志朗、電腦界著名的人物童子賢,還有一些對社會公益很有興趣的人,包括以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中正大學教授陳以亨和政治大學教授鄭自隆,這一次是各方俊秀都在董事會中,所以我覺得很欣慰,靠著他們的支持,公視應該能有所作為。

主持人:我一直聽到一種說法,我國公共電視預算相較其他先進國家是少得許多,無論是美國、日本、英國的預算都非常龐大,我們的公共電視預算,就算要經營一個電視台都很困難,是這樣嗎?

徵求企業投入捐款

邵玉銘:日本的NHK差不多有2000億新台幣的預算,英國的BBC也接近這個數目,我們卻只有14億。這14億中人事成本就占去了一半,剩下的幾億元光是製作節目就很辛苦,別談其他的了。政府目前的財政也很困難,部門與部門預算之間也會有排擠效應,假若文化部想要增加預算,其他部會當然也會想要增加,於是最終部會都「休兵」,誰也無法增加預算。

文化部給我們的預算大約是9億,也不可能再增加,為找尋解決之道,董事會中的企業家提議,希望能徵求100位企業家,1年捐贈100萬,這樣1年就能累積1億元收入,這筆費用能用來提升節目品質,我聽了很感動、很興奮。

主持人:請問公共電視在您任內的重點政策是什麼?

四大政策提升節目素質

邵玉銘:因為我們的決策單位是董事會,因此要董事會通過的案子才能執行,經過了幾次的腦力激盪,董事會的成員認為有幾個方向是應該執行的:第一,加強國際新聞以及國際重大問題的討論,台灣現在的新聞台大部分是以國內新聞為主,缺乏國際新聞,我們認為這是公視可以彌補、加強的部分。

第二,國內目前的英語新聞也相當少,只有民視、公視在一天中有半小時英語新聞,我們希望一天能製作2至4小時的英語新聞節目,使在台灣的外國人,打開電視也能看得懂,國內年輕人也能藉此增加英語學習的能力。

第三,製作國內重大公共議題,如核四、12年國教相關節目,但與一般電視台製作方式不同,一般電視台有固定主持人、名嘴,但我們的節目針對不同議題,邀請不同參與者來討論,不會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名嘴出現。

第四,公視本就對藝文著墨很深,正好我們的一位董事施振榮先生,也是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董事長,他能媒合兩廳院以及許多文創人士與我們合作,加強公視藝文方面的品質與深度。

主持人:公共議題的討論都是牽涉到在野黨與執政黨雙方的衝撞、對話,公共電視在立場上,應該是屬於民間、大眾的電視?

沒有政治立場 公視屬於大眾

邵玉銘:我們的主持人沒有任何立場,只扮演一個引言人的角色,但參與節目討論的來賓,是根據不同議題進行邀請,不會只找固定的來賓談論所有的公共議題,我們希望能用這種方式製作。

主持人:公共電視法的修正案,文化部這邊還在斟酌,公共電視法希望有哪些修正跟規劃?

邵玉銘:目前公視是屬於雙首長制,也有學者主張總經理制,希望把董事長地位下降一點;在三次的法案公聽會中,大多數人主張維持現制,若是總經理的人選不理想,決策不佳,還有一個董事長能平衡他,就好像多買了一個保險。

至於公視董事長是否要有薪水?由於目前民間有財力又懂公視的人並不見得找得到,而且公視董事長還身兼公廣集團華視的董事長,工作量很大、很辛苦,因此董事長有給制恐怕是難以避免。

主持人:公共電視法是否也規定了政府捐贈的下限?

邵玉銘:目前的規定是9億,這個數目是杯水車薪,但也不可能增加,因此將來向民間募款就成為公視的必經之路,董事會中有許多企業鉅子,已表示願意朝民間募款的方向前進。

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台收入大多來自民間,藏富於民,政府補助太多反而不好,怕反而會變質為一個政府電視台,所以外國電視台對來自政府的補助會有些遲疑,例如美國的紐約13台,政府補助的部分大概只占了10%,這樣才能維持它的獨立、公正性質。

主持人:公共電視想公開遴選總經理人才,什麼樣的人選是大家所能接受的?

招兵買馬 公開遴選總經理

邵玉銘:我們遴選總經理的條件中,第一,當然是此人必需能夠認同公共電視的價值與理念,並期望發揚或實踐;第二,由於公共電視基本上還是企業化經營,若希望能自籌財源的話,此人需在企業界有相當的經驗或成就,但未必然是傳播或電視業者。

這一次所有的董事都會參與遴選,以杜絕外界所謂黑箱作業的傳聞,首先經由書面審查,選出三位候選人進入決選,每一位候選人都需與三位候選人進行面談,之後再舉行投票,選出一名當選人。

主持人:接下來,是否請邵董事長介紹您的鉅著《此生不渝》?

《此生不渝》刻畫人生

邵玉銘:《此生不渝》代表我這一生所追求的價值始終如一,書中刻畫我在台灣、美國、中國大陸的歲月。我生於1939年,即抗日戰爭的第3年,隨著抗戰的爆發,我的家族也因為我父親曾參加抗日活動,所以逃到西安。

1949年抗戰結束後,我總算與父親團聚。但後來國民政府收復東北失敗,我們無法回到哈爾濱,因此輾轉來到台灣,因此我的人生走遍了中國大江南北,深深感受到國家的命運影響了我們一家人的命運,真的可說是「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

我媽媽曾裹過小腳,走路不太方便,當年在逃難時非常辛苦,有火車坐火車、沒火車坐汽車、沒汽車就只能走路,所以從哈爾濱到西安,就足足走了四個月,才找到我父親。

我到了台灣以後,在外交部任職,當時駐美大使蔣廷黻認為年輕外交官應該到美國去留學,以加強英語與國際知識的訓練,所以我才到美國留學念書。博士畢業後就留在美國大學教了大約10幾年的書,等到1979年中美斷交,我旋即放棄了美國的大學終身教職,回到台灣。所以我的美國歲月是20年、台灣歲月是45年、大陸歲月是10年。

主持人:您在美國的這段時間看到的美國政府、政治、學界、外交界,應對此有許多的思考?

思潮衝擊 考驗智慧

邵玉銘:1960年代是美國20世紀最令人興奮、感動,也最令人反省的年代。60年代是美國的第2次革命,因當時美國有4大問題,第一是種族平等問題,引發很大的社會運動;第二是美國參加越戰,參戰10年最後落荒而逃,我作為一個來自反共國家的人民,最後也反對戰爭,因為美國在越戰所使用的手段,跟它所追求的目的不成比例,越戰造成越南數百萬人民罹難,但美國只有不到6萬軍官殉職,造成美國許多人反戰,我也支持這個立場。

第三是美國對於各種平等權如族群平等、性別平等的議題都很敏感,保守派與開放派對立;最後第四點則是1960年代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期間,美國一半學者支持文革、一半反對,那麼我又該站在哪一邊?這四大問題,樣樣都考驗了我。

主持人:您回到台灣、在新聞局長任內碰到最大的挑戰,是政黨政治的挑戰、朝野之間的競爭,是否也請您分享一下?

邵玉銘:本來朝野競爭跟新聞局關係不大,我們只是一個政府的新聞單位,但是當時政府決定開放報禁,這個重擔便落在新聞局的肩頭上,因為戒嚴了38年,報禁也持續了38年,開放要如何開放?幅度要多大?當時的新聞局可說是首當其衝,最後決定完全開放,所以台灣現在報紙印多少張、賣多少錢,完全自由。

另外一件事情是我們1987年開放老兵探親,老兵一去探親,就帶動了兩岸出版品的交流,文化、廣播、電視、電影都是新聞局的職責範圍,所以我樣樣都要應付,例如我們能不能和大陸合拍電影?拍了能不能上映?大陸電影能不能進口?大陸的圖書能不能進口?那幾年都在忙著處理這些政策。

主持人:我想邵董事長在他《此生不渝》交代了他在中國大陸、美國、台灣的心路歷程,一些點點滴滴,應該非常精彩,但現在不能爆太多料,如果有興趣可以讀這本書,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公視董事長邵玉銘先生與我們分享,當然未來我們也要非常用力的監督公共電視的發展,希望公視不辜負民眾的期待,能夠有好的發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