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採購法讓台灣愈來愈不值錢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3/10/03 15:15 點閱 3565 次

就在政府力促「推升經濟動能方案」,而大力吸引外人及臺商回流投資的浪濤聲中,一股社會反動主張,也陡然升高,即外資之流入及臺商資本之返鄉,股價會被激升,土地不動產價格會被炒高,勞動力也會被壓榨。

這種希望台灣繼續停駐在一個「廉價社會」,或害怕台灣變得更值錢的意識形態與作為方式,其實已是遍及於社會公私部門與上下階層的一項事實,也是造成今天台灣競爭力疲乏,對外經貿情勢頹退的關鍵。

既往價值失落

過去65年的台灣經濟社會發展,前期大半時間,都是處在「知識英雄」與「致富英雄」階段,學習與創富,讓這個貧瘠落後的蕞爾小島,變得具有「世界價值」,且創造了舉世珍寶的「台灣奇蹟」。

但是就在最近30年間,台灣因為本土化民粹的激進極化,而漸漸轉變成為一個「仇富反商」的「鄙棄知識」社會,光彩盡歛,成為四小龍驥尾,並不時在祈求對岸中國的「讓利」。

不承認「人」的價值

首先是消費者保護團體及所謂公民團體,都一直對於知識創新的「加值」,不予肯定,更不予承認;極力主張要回復到傳統農業社會的「最低直接成本」的價值觀時代,只承認「物」的價格成本,絕不承認「人」的價值利潤。

他們對於任何利用以「人」為核心的更進步知識、更前瞻創新所取得的知識、服務、產品、系統、流通方式、聯網運作或事業模式,都完全不計算,也根本不列入計價;這種完全漠視2000年後全球競爭典範,已經由70年代以前的低成本競爭轉變為高價值競爭,由物的生產率競爭轉變為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知識創新價值率競爭。

就在這種庶民經濟民粹思維之下,政府採購法變成為打壓可以「讓台灣變得更值錢」的頭號凶手。

台灣成廉價社會

政府為了防制圖利民間、圖利財團、圖利知識創富者,乃在獨買市場的政府採購中,極力避免採用「最有利標」,而採用對承辦官員最保障最安全的「最低標」,採用原料成本最低(品質與先進性不重要,價錢最重要)、人力費用最廉(不計腦力智力,祇算人頭鐘頭)、機具裝備最便宜(不管精良精密,祇管使用費率),而且不給計行政管理費(營運效能效率不重要,祇容許給3%)。

這種使用最低直接成本,及最低名目價格的決標方式,並已成為社會營運的主流,其結果,當然造成台灣所有公共投資、公共建設都「糊紙化」、「低劣化」,知識創新不值錢,社會薪資水準因此被示範帶動而壓低。

在這種低廉質劣的國家硬軟體基礎建設條件下,整個社會祇能跟隨著「造廉價之餅」,「分廉價之餅」,整個台灣社會經濟體,怎麼可能會變得更值錢呢?

人力趨於低級化

在知識創新領域,國家科研單位及政府投資事業,也在一片「打肥貓」的肅殺清算運動中,所有人才淪為與庸才同等待遇;勞政機關用農業社會工廠經濟思維性規範「同工同酬」的結果,(也就是祇問人頭鐘頭,不問腦力智力的薪酬機制),使整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與流量,都一律趨於「低級化」。

也因此才有衛福機關取消景福門診的差異行銷、限定醫生鐘點費上限與服務上限,而打趴了台灣所有服務業可以國際接軌、國際化競爭的能量與機會。

更高一層看,就更能看得到,在宏觀經濟層次,長期採行「廉價新台幣」匯率政策的結果,對於「讓台灣更值錢」一事的深沉打擊,究竟有多重了。

今天台灣,從民間到政府,都只一味在追求更廉價、更便宜、更在地庶民化,則台灣只會越來越變得更沒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台灣,就注定不會有國際地位,也不會有可以永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