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台灣需要服貿「加強」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3/10/02 15:13 點閱 3535 次

兩岸服貿協議在台灣爭議多時,朝野目前仍然處於各說各話,各有所圖,沒有交集,老百姓還是一頭霧水。

執政黨一再強調該協議對台灣利大於弊,這帖藥能為台灣的悶經濟注入活水,可以讓疲弱經濟情況好轉;在野黨則一再宣稱這帖服貿成份不明,副作用大,冒然吃下肚恐讓原已疲弱的經濟更加萎靡不振。

尤其在關說爭議波及立院龍頭寶座的情況下,該協議送進立法院審議將增添變數,為求順利過關,政府相關部門有必要在該帖服貿上再添加兩味—加強「溝通」與重視「對等性」。

利弊各擁立場

這些日子透過媒體報導以及政府密集宣導,對於可以因此找到新商機的業者如金融、電子商務、遊藝、資訊、醫療等正磨刀霍霍準備大顯身手,自然希望服貿協議能早日通過。

相反的,對於哪些行業會因此受到衝擊,受損程度以及政府準備如何協助因應(包括:補償金、轉型升級低利融資貸款、轉業技能訓練等)相關部會多輕描淡寫,只強調政府會把好關並編列近千億的應變基金,不願誠實面對問題,所提出服貿協議評估報告內容僅就總體經濟提出影響評估,未對各別產業進行專業評估,無法讓許多對服貿心存疑慮的業者放心。

雖然政府強調兩岸服貿協議我方同意開放的64項中許多行業包括批發、零售業、製造業、紡織業等,早在民國98年即列入經濟部頒布之「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業別項目」,而真正到台灣投資的中國企業與資金不多,無需庸人自擾。

時空背景已大不相同

問題是,時空背景已大不同,當時係我方單向開放且有許多條件限制(如限投資現有事業且持股比率不得超過50%,限制不得具有控制能力,並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經專案審查等),加以兩岸交流以及經貿依存度不若今日緊密,一旦台灣政府把開放來臺投資項目及條件放寬,以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實力,中國官方是可以透過各項投資逐步掌控台灣科技人才與經濟主體,迫使我國政府進一步放寬管制規範,屆時恐怕不是如部分官員所說的只是老板換大陸人那麼單純。

這些顧慮不是憑空杜撰,也不是杞人憂天,如何以具體措施透過雙向溝通讓民眾相信政府有能力做好把關與損害控管,恐怕是政府部門要化解服貿爭議極需補強之處。

經濟規模不同難對等

其次雖然自由貿易強調的是對等公平原則,但是從服貿座談會中許多業者廠商如出版印刷、旅遊、美容美髮等所表達反對的理由中,不難看出由於雙方的環境、國情與經濟規模大不同,無法完全彰顯出服貿協議的對等公平性(當然貿易常常是不公平的,但是必須交易雙方都能獲益)。

台灣基本上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限制少,中國大陸則是由政府主導的非自由市場經濟在其體制下自有一套遊戲規則,到中國大陸經商還是需要受到審批、開放地區、經營形態、行政層級等節制,這方面卻未見政府官員給予具體的說明與保證讓民眾釋疑。相關部門如何挾民意與中國進一步協商來予以補強,也是服貿協議要爭取民意支持的一大關鍵。

政府官員在談判桌上輕筆一揮,很可能造成許多弱勢家庭立即面臨失業的困境,行事應該更加戒慎恐懼,多點同理心。站在維護國人最大利益考量下,執政者何妨放下身段與各黨派立委和民間團體做雙向溝通,積極尋求最大公約數與補救方法,才能順利排除障礙。

也期盼政府部門能記取教訓,儘快建立對外談判的透明化制度,強化國會監督機制,讓台灣早日擺脫泥淖繼續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