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卡麥隆下車,歐巴馬獨走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09/02 12:00 點閱 4254 次

敘利亞這場戰,美國已箭在弦上,英國也忙著在地中海部署,就在大馬士革戰雲密布之際,卻傳來英國國會下議院否決卡麥隆出兵敘利亞,打亂歐巴馬的戰爭佈局。

歐巴馬政府攻敘的正當性始終飽受國際社會的質疑,一如當年布希以「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理由攻擊伊拉克。

各國對敘立場分歧

敘利亞內戰使用化武攻擊是事實,也引來各國譴責,但究意是阿薩德政府軍或是反抗軍聯盟所為,除了英、美、法、土等國引用情報指稱是政府軍發動化武戰之外,其他國家都還有疑議,甚至聯合國派遣調查團深入敘國境內調查,都無法確切證明是阿薩德政府所為,是各國對敘立場嚴重分歧的主因。

美國攻敘行動已蓄勢待發,除在波斯灣部署「尼米茲」號和「杜魯門」號兩艘航母外,地中海東方海域的五艘驅逐艦也已完成戰鬥編裝,隨時可以發動攻擊。與此同時,歐巴馬政府也繼續爭取美國國會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得到的結果卻只能用「挫折」兩字形容。

在國內,超過百位聯邦眾議員連署致函總統歐巴馬,要求歐巴馬必須諮詢國會,並經國會授權才能出兵敘利亞;在國際,法國與土耳會與美國共同作戰。中國、俄羅斯、德國及義大利認為,應該遵循聯合國安理會的決定,若再加上英國國會反對,敘利亞這一局,歐巴馬已未戰失先機。

英國國會議員唱反調,警告卡麥隆要記取伊拉克戰爭的教訓,隨即做出反對出兵的決議,直接威脅卡麥隆政府的領導威信。伊拉克戰爭對英國而言,有兩個層面的「教訓」。

其一,在師出無名之下,英國做為美國的忠實盟友,接受也相信布希政府的說法,只因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就出兵。2004年10月,「伊拉克武檢小組」的調查報告,推翻布希政府的說詞。戰後的各項調查也證實為全球反恐戰爭的戰略需要,布希政府刻意使用錯誤的情報,正當化攻伊行動。

其二,在伊拉克戰後重建工作上,英國在開戰前在伊拉克的外交立場上跟德國與法國相左,導致彼此的關係陷入低盪,因而想要利用戰後重建伊拉克政權的安排,重修與德法兩國的關係,當時的布萊爾領導的英國極力主張應由聯合國安理會主導戰後伊拉克重建工作。

「有限制」攻擊

然而美國布希政府將伊拉克視為戰略基地,為避免破壞美國全球反恐戰略與中東新戰略的推展,並未把重建工作的主導權轉讓給聯合國,讓布萊爾的提議和希望落空。

卡麥隆在國會表決前夕就已得知表決攻敘議題將遭國會否決,就連執政黨議員也要求提供敘利亞政權使用化武攻擊的明確證據,對此,卡麥隆承認並非「100%確定」,國會議員只能做出「反對出兵」的判斷。

除了重挫首相領導權威外,美國對卡麥隆無法掌控國內政局,使得卡麥隆在華府的地位下降,間接影響未來兩國合作處理重大國際事件的信任。無論影響程度為何,除非以更確切的證據說服國會同意,否則,英國已確定在敘利亞戰局的中途下車,而歐巴馬為國際威信之故,也只能千山獨行,採取單邊軍事行動「有限制」攻擊敘利亞。

英美之間,至少在攻敘戰局,已進入另一種盟國關係:在戰前訂婚,但隨著情勢發展急轉直下,因開局前的阻力悔婚,但還是朋友。今後,儘管美英雙方都會力求在形象上維持良好關係,但卡麥隆首相領導的英國政府,受制國會的阻攔,將會下車休息,不再追隨美國攻敘,甚至中東政策,而歐巴馬總統領導的美國政府,則會繼續在中東往前衝刺,那怕開的是單人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