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偏鄉學校候鳥教師的夢魘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0/04 15:17 點閱 5106 次

台中大林國小以描述學生珍惜與教師相處時光為主題,製作的「我的候鳥老師」影片,在敬師短片競賽獲獎,然而,全國仍有超過五萬多名流浪教師找不到教職,「候鳥」老師與「流浪」教師現象,突顯偏鄉學校教師荒的問題。

12年國教將在2014年正式上路,當社會把焦點放在「超額比序」,以及為是否採計在校成績等政策爭論不休,學生家長卻為讓子女進入理想高中,想方設法遷移戶籍,因而出現學區遷徙潮的畸形現象。

流浪教師成因

國教問題多聚焦在都會區學校,至於偏鄉學校少有人聞問。師資來源又是一大問題,偏鄉學校常因經費不足,無法聘用足額教師,甚至連最注重的綜合科目、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三科的師資都明顯不足。

過去,教育部以師資多元化為由,鼓勵各大學廣設師資培育學程,導致有志教職者一窩蜂地搶進教育學程修課,並參加考試取得教師資格,但要進入學校任教,又必須參加各縣市(學校)舉辦的教師甄試,在僧多粥少的現實、「市場供需、自然淘汰」的鐵律,再加上因應少子化的衝擊,學校受教育經費限制,不開正式職缺以免教師超額的情況下,普遍以代理、代課教師權宜作法,種下流浪教師的因果。

多數青年教師不希望前往偏鄉中小學任教,教師流動率高;偏鄉學校無法以較高的薪資聘請教師,造成師資結構混亂;偏鄉國中理化老師同時擔任童軍課程,或是國文老師得兼任藝術課程的的情形時有所聞,造成學校根本無法精細的分科與配課。偏鄉和離島地區教育資源不足、欠缺津貼補助誘因、服務期限過短,都是造成「候鳥老師」成為偏遠地區學校常年揮之不去的噩夢的主要原因。

政府不斷強調「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面對上述侵蝕國家教育根基的亂象,不僅是憲法保障教師工作權的問題,也是侵犯偏鄉和離島地區學生受教權的問題。當教育經費短缺,又不能將有限資源做最妥適的配置,將使得台灣整體教育品質面臨崩壞的危機。

候鳥老師的夢魘

「七年之病,須求三年之艾。」教育部面對「候鳥老師」之症,應找對藥方才能解決問題。

其一,開立正式職缺:教育部應逐年調高偏鄉地區正式教師編制員額,並提供較多經費招募師資,補足教師短缺並連帶解決流浪教師問題。其二,提高偏鄉和離島加給:重賞之下,必有勇「師」,縣市政府應籌措經費,提高偏鄉、離島地區加給和補助,才能吸引老師願意前往服務。其三,限制請調服務年限:以正式職缺進用者,至少必須服務滿五年才能請調,才能達到穩定師資的效果。其四,加倍計算服務積分:在偏鄉服務之教師,資績積分予以加倍計算,有利於未來請調或報考主任、校長。

教育既是百年大計,也是投資。師資不穩定,學生必須不斷適應新老師,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到了教育官員和縣市首長們,應該拿出具體行動,提供誘因終結「候鳥老師」亂象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