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缺乏美感教育之省思

墨客 / 國小教師 2013/09/26 15:04 點閱 4805 次

台灣青年指揮吳曜宇獲得了貝桑松指揮大賽的首獎,令台灣藝術界振奮,這是指揮界的奧運,也是年輕人的驕傲。

儘管這顆明日之珠是台灣之光,但是對於台灣藝術教育,我們又施予他多少的養料呢?前陣子,一則新聞指出,教育部將投入每年一億的經費,挹注美感教育的成長;當時,許多關心教育人士的家長指出,美感教育沒有考試、是邊緣科目,應該不用花太多錢,這是事實,也是偏頗的想法。

時代走到了此刻,我們的學生,其實缺乏許多美感的陶冶,許多家長更是不知道,這種軟性的音樂、舞蹈、美術、戲劇便是透過視覺、聽覺、動覺等五感,去善化人心,使其在環境的影響下,耳濡目染;這也就是研究指出的「莫札特效應」。

而更深層地說,美感教育是僅次於品格教育的基礎,有了美感,筆者相信,他會對周遭的事物,有更寬闊的胸襟,有更唯美的想法,有更率真的思維;對於同儕,也會更同理,更尊重彼此;所以,不要小看一首歌的力量、一張畫的視覺效果,它也許就像目前最火紅的黃色小鴨一般,具有療癒人心,砥礪學子向上向善的功能。

回到教育的層面,吾人太常將「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掛在嘴邊,但是在吳曜宇的事例中,我們看到,他不但從未在國外學習,甚至大學時仍唸資訊相關的科系,只有小時候和研究所因興趣有鑽研一些;這也讓我們看到,台灣學校端在灌溉藝術教育時,仍是不輸給國外的;無獨有偶的,之前另一位台灣之光呂紹嘉(現代國家交響樂團總監),也是Made In Taiwan。

在高喊「台灣之光」之際,也請反思我們是否把握了各領域的人才,或是埋沒了他們的潛能。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機會,而不是過多的人才消費。透過這則報導,也許能讓美感教育受到重視,也許能逐步陶冶學子的真性情;總之,我們都肯定藝術的美感,是追求人性真善美不可或缺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