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慢性病還是要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但有了精準醫療,改善健康更容易!」醫師邱瀚模27日於健康論壇提醒說,慢性病佔人類死亡比例愈來愈高,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很重要,可透過檢測、穿戴式裝置搭配改善生活做起。宏碁董事長陳俊聖也說,未來智慧醫療在居家健康管理、預防醫學有很大潛力。
腸胃是第二個大腦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在「智慧健康新紀元論壇」致詞表示,台灣要發展智慧健康產業,需要兼顧3大面向,包括政府的決心、學界的整合與業界的投入。他說,如今我國面對超高齡挑戰,要利用數位科技與AI提升健康促進、將智慧科技整合,同時醫療也從過去的疾病治療,逐漸轉型為預防為主的智慧健康管理。
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從胃癌的預防介紹說,腸胃其實就像人類的第二個大腦,若沒有顧好健康會有全身性的疾病,例如代謝、肥胖與心臟病等,但過去有研究透過腸道菌分析,可觀察特定民眾是否適合吃紅肉,還有服用抗生素對腸道菌的分布影響等。他強調,精準健康要先做到精確評估,才能提供個人化建議。
好生活習慣增餘命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雖然近日討論健保破產仍多,但政府對於健康的投資仍不足(7%),低於OECD國家的9.2%。此外,目前有72%的死亡大多來自非傳染性疾病,而台灣的平均餘命依舊停滯,心血管等慢性疾病愈來愈多,但韓國女性的平均餘命已經可以到90歲。
「生活習慣是最重要的!」邱瀚模強調,若30歲開始維持好的生活習慣,平均餘命可以增加8年,減少癌症與心血管死亡率。若以打減肥針來說,只有打針並不夠,還要搭配運動。他也說,近年來研究發現,脂肪肝是很多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民眾要相當注意,除了透過檢測獲得健檢數字外,搭配穿戴式裝置以利隨時觀察也很重要。
智慧醫療健康管理
宏碁董事長陳俊聖指出,從影像辨識到輔助診斷、自動化病例與診斷建議,還有藥物開發的AI,人工智慧正逐步重塑治療流程。他強調,科技業在資料流動、資安、邊緣運算與跨平台整合具有關鍵角色,未來可在遠距醫療、居家健康管理與預防醫學領域有高度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