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再度對話,台灣問題浮上國際檯面,但這並不代表台灣握有更多主動權,而是各方都想在台海議題上框定自己的敘事。
北京試圖從戰後秩序與法律層面強調自身立場,美國則以刻意的模糊保持迴旋空間。雙方雖互稱穩定,彼此仍在為地緣政治布局試探空間。
台灣被捲入他國的算計
在中日緊張快速升高的背景下,北京更急於營造緩和氛圍,而華府則選擇在關鍵用語上保持沉默。這些動作都向外界證明,台灣依然被捲入他國的算計,卻沒有完全能控制這種算計的能力。
日本因「台灣有事」的政治表述遭到北京強烈反彈,外交與經濟反制持續累積。中日雙方情勢升高不止於言語,而是各種層次的威懾互動。此時美國對日本的支持語氣雖未改變,但在實際表態上卻顯得格外克制。華府明白,台海與中日摩擦同時升溫,反而能加強美國在印太的戰略價值。這種冷靜並非不關心,而是典型居心叵測的大國算計,風險愈大,籌碼愈多。
風險愈大,籌碼愈多
川普政府的態度更突顯這一點,從通話後美方公開內容著重貿易與毒品問題可以看出,台灣問題並未被擺在最優先位置。北京雖強調對方理解其立場,華府卻未正面確認。這種不對稱的發布反映雙方都在維持外交敘事的空間。台灣若誤以為美國的沉默等同於全面支持,只會低估未來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烏克蘭的遭遇在此時具有重要提醒,美國推動的和平方案揭露了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利益交換,而非永恆的理念連結。盟友關係雖可延續,但承諾永遠取決於代價與利益是否對等。台灣若不具備足夠籌碼,很難期待在關鍵時刻得到支援,烏克蘭的苦痛證明,弱國沒有選擇戰場的權力,也無法決定談判的時點。
弱國無法選擇戰場
政府強調台灣是自主的主權實體,沒有回到他國統治的選項。此立場必須被堅守,但要讓立場成為現實,依靠的不是言語,而是力量。國防建設與防務強化是必要基礎,但真正的安全取決於綜合能力,包括科技韌性、外交連結、產業布局與社會共識。若台灣能在這些面向展現不可取代性,其他國家便無法在談判桌上輕易交換台灣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台灣不能只把希望寄託於美日的善意和話術,兩岸關係若完全以對抗方式存在,風險只會持續累積。任何一方的片面行動都可能引爆區域局勢,而台灣距離火線最近,承受的代價也最大。這不意味要退讓,而是要讓自己保有更多選項。保持對話空間不是軟弱,而是讓局勢不至於掉入不可逆的深淵螺旋。
拓展更多軸線
外交上,台灣必須拓展更多軸線。亞洲國家對台海穩定同樣有利益,台灣若能深化與韓國、澳洲、東南亞、歐洲的制度性合作,就不會只依賴單一安全來源。這不只是國際能見度,而是降低自身風險的重要保險。
正如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全面瓦解」中一開頭的任務暗語「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主角為了救一人,不斷衍生出後續不可抵擋的意外風暴,而且事情越來越大條。台灣是否有底氣如不可能任務團隊兵來將擋,還是只是有勇無謀,要知道暗語的後半句是「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台灣千萬不要讓無事找事,讓自己變成風暴的核心。
要成左右局勢的棋子
真正的危險不是中美日的風暴吹襲,而是台灣一如鴕鳥,不願看清環境的變化。當世界正快速重組勢力,台灣若依然以為能靠單一保護,就會在下一次局勢突變時付出巨大代價。
台灣需要的不是單純的「反抗」或「依美」,而是讓自己成為不能被忽視、也不能被交換的存在。當台灣的能力足以讓他國無法輕易下決定時,真正的安全才會出現。政府應該審慎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認清台灣要能在不失原則下展現彈性,在不放棄自我之下保持理性,在變局中盤整實力,才能把自己從棋盤上的棋子,變成能左右局勢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