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臨床統計,臺灣每六到七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面臨不孕,接受人工生殖治療。自然懷孕、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當嘗試過所有方法,卻換來一次次失敗。身體的折磨、內心的自責、無能為力的挫敗感,加上長輩的「好意」關心,不知把多少人壓得喘不過氣。
不是不努力,而是早已用盡力氣。不是特例,而是許多人的真實處境。這本書,正是對這段隱痛的真實回應───在看不見出口的幽谷裡,依然有人選擇繼續前進,決心成為父母!
我曾以為人生裡最難啓齒的,是對朋友說我不想參加她的婚禮,或是否該讓摯友知道眞相。後來才發現,最難的,竟然是向長輩坦白:「因為不孕,所以我們決定透過代孕生孩子。」
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但也是我們走過流產與不孕、思考再三後做出的選擇。只是,什麼時候、該不該對期待抱孫的長輩揭露一切?這問題比我們想像中難得多。
外婆生育大審問
記得某年端午節,老公剛好去國外出差,我也給自己放了幾天假,回花蓮陪陪外婆,順便好好放鬆。但這趟「放鬆小旅行」,最後竟變成我人生中最難忘的家庭聚會 ─── 幾乎每一頓飯,都在接受生育大審問。
外婆開口閉口都是:「怎麼還沒生小孩」、「再晚身材很難恢復」、「再晚小孩容易生病」……接著擧出親戚朋友的各種實例,詳細說明誰誰誰因為太晚生育,現在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阿嬤小組聯合調查
她講得眞心誠意,卻彷彿忘了我早已過了她心中的「晚」 ─── 因為在她的觀念裡,29歲生小孩已經算晚了。聽著聽著,我的內心愈來愈焦慮,愈來愈同情那些故事裡的「高齡產婦」。
但重點還在後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頓晚餐。外婆特地提前通知我「早點到」,原來她召集了一群「阿嬤小組」 ─── 大約六位資深成員,準備擧行一場飯前會議,主題是:「為什麼你們結婚1年多還沒有好消息?」
她們不但想知道我和老公的身體狀況,還關心起我們的「夫妻生活頻率」。我一邊頭昏腦脹地應付,眼角餘光瞄到其中一位阿嬤,可能是為了更仔細分析,竟然運用自己的手指,在一旁掐指神算,彷彿試圖用八字或黃曆推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吃完那頓飯,我眞心覺得自己脆弱的心靈受到重創。隔天立刻以「公司臨時有急事」為由,改了回程火車票,提早1天打包行李,離開花蓮。與其說是回臺北,更像是落荒而逃,只求這段「奇幻之旅」快點落幕。
公婆的溫和攻勢
相比外婆的猛烈催生力道,公婆給予的壓力顯得溫和許多。而大部分壓力,基本上都由我先生一肩扛下。他知道我比較敏感,會主動幫我建立一道「防護網」,讓我盡量避開直接參與生育話題。
後來我才知道,公婆的催生戰術其實主要針對我老公。他們一方面強調:「小潘都快35歲了,再不生就生不出來啦」,另一方面也責怪我老公只顧著拚事業,忘了傳宗接代,總之全以「男方責任論」出發。好在老公抗壓性極強,每次都能淡定應對。而公婆講久也會累,催生力道自然慢慢削弱下來。
老公的高段防護術
|小潘∣────── 對付長輩的最佳方式就是保持自己的節奏,然後「亂回答」。像我會故意問:「如果小孩出生了,我完全沒時間帶,你們要不要幫我養?」「還是你們認他做養子,小孩先當我弟弟,等到他18歲那年,我再向他公布眞相 ─── 欸欸,其實我不是你哥,我是你爸啦!」我父母每次聽到我如此一本正經(其實是胡說八道)的回答,原本的催生話題自然就中止了。
只是偶爾幾次,這層防護網還是會破功。像有時候,老公肚子痛去廁所蹲太久,公婆就會抓準時機,快速向我進攻:「你們有沒有打算生小孩?什麼時候生?」感覺是想和老公的版本交叉比對,確保情報一致。
公婆戰術變化多
那幾次,我只能滿臉緊張地擠出「是有這個計畫」、「我再跟我老公討論一下」這類模糊回應,努力防守。不過也因為這些經驗,老公後來還「升級技能」,練習縮短如廁時間,只為避免我又被單獨拋在防線外。
眼看戰術效果不佳,公婆便改走「動之以情」路線,常安排我們和小叔的小孩互動,在飯後分享孩子的可愛照片,一邊問:「是不是很可愛?你們想不想也生一個?」
有趣的是,這招用久了,我們竟然產生「小孩照片免疫力」。我們夫妻還會私下討論:「欸你不覺得小孩其實長得都差不多嗎?就是那種標準小孩樣。」這種自我解嘲的幽默,大概也是替壓力找個出口吧。
公公熱情演出
最經典的一戰,發生在一次元宵節與老公生日合辦的家族聚會。那次公公急了,發起一場堪稱「公開施壓大會」的逼問秀。因為老公生日剛好接近元宵節,於是「聯合辦理」,元宵飯一吃完就接著慶祝老公生日。
正當老公準備在二十多位親戚面前許下三個生日願望時,公公突然像抓住什麼神聖契機似的,把大弟的小孩遞到我老公懷裡,高聲呼喊:「什麼時候要生小孩?」其聲音洪亮、氣勢逼人,還搭配宛如交響樂團指揮家的誇張手勢。而且不只問一次,而是連問三次,精準卡在每個願望許下之前。全場鴉雀無聲,只剩我公公一人熱情演出。
老公的三個願望
當第一次提問響起,我下意識將視線從老公身上移開,默默退到一旁,假裝鎭定拿起iPhone當攝影師,其實是在躱避風頭。老公依然從容不迫,許下第一個願望:「祝大家身體健康。」
第二次提問如期而至,我老公一樣不動聲色,繼續許下第二個願望:「祝大家賺大錢、發大財。」
第三次提問來臨時,他終於微笑著轉頭看向我公公,語氣溫和又帶點俏皮地說:「第三個願望不能說喔!」然後閉上眼睛,默默許完最後一個願望,隨後吹熄蠟燭,彷彿整場尷尬完全與他無關。
那一刻,我宛如看見我和老公活在兩個不同世界。他像是待在防彈玻璃罩內,絲毫不受干擾;我則站在罩外,屏住呼吸,深怕被射來的壓力子彈打中。
一抹禮貌的微笑
|小潘∣────── 這就叫抗壓性!千萬別輕易受外界影響,被風向帶著走。做任何事一定要保持自我節奏,不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全都要聽那還得了?
如果沒有錄影存證,我可能會懷疑這場逼問秀是不是自己的幻想。但公公最終還是不死心,把躱在鏡頭後、手還微微顫抖的我叫了過去,補上一句:「妳呢?妳什麼時候要生小孩?」
那一刻對我來說實在太過震撼。無語的我只能擠出一抹禮貌的微笑,努力把腦中尷尬轉化成幽默,讓自己好過一點。我在心裡不斷慶幸:「還好生日願望只能許三個,忍一忍就過去了。」同時默默祈禱:「希望這種事就像生日一樣,1年只遇到一次就好。」
暫時沉默是保護
那麼,為什麼當時我們選擇不說呢?
確認了外婆與公婆對孫子的高度期盼後,我和老公不約而同決定,暫時延後向他們透露代孕計畫,等孩子平安出生、狀況穩定後再向他們說明。這樣不僅能減少彼此壓力,也能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畢竟,我們選擇代孕的主因是不孕。如果一開始就吿訴他們這個「壞消息」,他們很可能會把對孫子的期待,轉變為「治療我」。他們或許會馬不停蹄地安排我看遍全臺各大婦產科名醫,也可能買遍坊間所有標榜能治療不孕的中藥。這些出於好意的行動,反而會讓我身心俱疲,也讓原本就複雜的心情更為沉重。(宇欽/輯)
《孩子不是我生的?:第一本臺灣夫妻的海外代孕實錄》
作者:甘薇琳(Vivi), 潘柏丞(拳擊小潘)
出版社:遠流
其他書訊:
《一統與多元:中國主權的邏輯》
作者:彭麗君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當國家面對危機、輿論或人民情感時,主權究竟如何運作?這本跨越歷史、政治與文化的深度之作,帶領讀者直面中國主權背後的權力邏輯與想像結構。作者以歷史作為方法,從帝國「受命於天」、民國「革命制度」、社會主義下的山水畫,到當代數位文化中主權的再製,爬梳歷史上中國政權如何以主權之名,統攝人民、領土與歷史。
本書挑戰了將「一統」視為中國國家本質的論述,也警惕「多元」成為新神話,透過細膩的文本分析與文化現象觀察,揭露主權在實踐中的矛盾、流動與辭藻。這不是一本宣判答案的書,而是激發思辨的提問之書──關於國家、個人與共同體,如何在一統與多元間,尋找共生的可能。
《不確定時代的投資關鍵》
作者:丹尼爾.拉斯穆森
出版社:寰宇
真正的致富關鍵不在預測,而在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機會!十年實證研究與危機實戰經驗,教你辨識價值與獲利能力、利用危機和應對通膨,在不確定的時代,打造屬於你的超額報酬!
這是一本挑戰傳統金融智慧的顛覆之作!金融市場的本質充滿意外與不可預測,因此我們必須抱持「謙卑」,擺脫試圖預測市場的致命賭局,學會辨識投資的真實運作邏輯,並從他人的過度自信中取得投資優勢。告別華爾街的喧囂與盲從,本書將帶你以實證為基礎,建立全新的投資思維,在充滿意外的世界裡,找到一條穩健的致勝之路。
《沒有日落的那個星期天:路加醫生的漫遊記》
作者:穆宏志神父
出版社:星火文化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之後的那一整天發生的事情,聖經上記載的不多,穆宏志神父藉由他豐富的聖經學知識和想像力,為我們描述了那一天,即「被遺忘的那個星期六」。那麼,接下來的那一天對於基督徒來說,豈不是更重要、更關鍵的日子:耶穌復活的日子。
那麼那一天呢?在聖經裡面,大多數都記載在四部福音裡面。作者邀請讀者發揮一點想像力,穿越時空,一起看看:當時一位福音寫作者也就是本書的主角路加醫生是怎樣進行他的那部福音書寫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