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鳥瞰)電力不足 台灣AI難向前行

李沃牆 /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2025/11/23 15:06 點閱 286 次

若謂「晶片是AI的腦」,那麼「電力就是AI的心臟」;換言之,AI就是算力,算力就是電力,沒有電力就沒有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國力。因而,在全球人工智慧浪潮全面席捲的此刻,電力已成為左右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資源。

當賴總統提出「AI 新十大建設」,Google、輝達(NVIDIA)相繼於台灣佈局AI研發中心,AI商機之門大開。但與此同時,電力吃緊與環保壓力也急速升高,迫使台灣必須面對更艱難的能源現實。沒有足夠電力,就沒有台灣的AI 來。

AI 是「吃電怪獸」?

生成式AI的發展速度超乎預期,但其背後所吞噬的能源更為驚人。以 OpenAI 的 GPT-3為例,僅僅訓練一次就需要接近130萬度電,相當於130個美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而國際能源總署(IEA)更指出,全球資料中心、加密貨幣與AI 三大領域的耗電,已占全球能源需求近2%,預計到2026年將翻倍,等同再增加一個「日本」的年用電量。

AI 模型越大、運算越密集,資料中心的規模也就越驚人。AI 伺服器的熱設計功耗(TDP)近年更是爆炸式成長,為了避免設備過熱與效能瓶頸,資料中心必須投入大量冷卻與電力基礎建設。IEA預估美國資料中心在2026年的用電將占全國6%。當全球正在加速擴建AI基礎建設時,也正在快速耗盡能源。無怪乎,連AI巨頭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都坦言,電力是相當大的挑戰。

台灣電力吃緊警訊

不可否認,台灣在全球AI供應鏈角色舉足輕重,說是全球「AI軍火庫」亦不為過。賴政府提出「AI 新十大建設」,期待在2040年前打造三座國際級AI實驗室、創造15兆台幣產值與50萬個AI就業機會。然而,在宏偉願景背後卻潛藏台灣的電力吃緊事實,更遑論承擔AI 時代的用電倍數激增。

能源署預估,全國用電量將從2023年的2,757億度,在十年後成長至3,641億度,增幅高達32%。若AI、5G、物聯網等產業如預期成長,電力需求恐怕遠不及於此。目前台灣的電力結構仍以燃煤、燃氣、燃油等「灰電」為主,合計超過八成。綠電占比不到10%,核電約 6.3%。未來更面臨 2025 年核三廠停役,勢必讓供電壓力更加沉重。

尤有進者,2050淨零碳排已成全球共識,各國供應鏈要求企業須使用RE100 倡議所定義的「綠電」,台灣未來不僅要有電,還得有「乾淨的電」。惟目前綠電15%的目標已確定跳票,顯示能源轉型速度無法追上產業需求。倘電力不足,台灣的AI 佈局不僅可能功虧一簣,「亞洲‧矽谷 3.0」等計畫也可能成為空中樓閣。

如何突破能源困境

首先,推動企業能源自主,自建電力與儲能。面對不穩定供電,愈來愈多企業不再完全依賴台電供應,而是選擇自建儲能設備或再生能源。例如台達電已協助群創在南科建置大型儲能場,使企業可自主調節用電,甚至將多餘電力上架電力交易平台獲利。這代表儲能已不只是政策工具,而是企業降低風險、提升韌性的關鍵。未來更多AI資料中心也該採自建能源策略,包括太陽能加儲能組合,以及高壓直流電(HVDC)系統提高用電效率。

其次,鑑於達成淨零政策的需求,應加速綠電建置與電網升級。台灣綠電不足要靠政策解決,包括加快風電、光電的審批流程;擴大漁電共生、屋頂型光電;升級老舊電網、降低跳電事故;以及擴大綠電交易市場,提高可及性。AI產業需要大量、穩定、低碳的電力,這些都不可或缺。

筆者以為,台灣無法解決能源問題,再多的政策與投資都只是空談。在此也呼籲政府應重新評估能源結構,務實討論核能選項。君不見,在淨零排放的壓力下,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多國都開始重啟、延役或新建核電廠。台灣若一味排除核能,只會讓能源選擇變得更加窄化,實不利於AI產業發展。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