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專題5之4》金馬紀錄片篇 隱蹟之書以私電影拍出宏大觀點

胡幼鳳 / 前台北電影節總監、楊士琪紀念獎主委 2025/11/19 20:06 點閱 137 次
雪美蓮很會用影像說故事,讓我們一窺香港華洋相處的上流社會生活縮影,她以流利的英文旁白,引領觀眾隨她踏上Mary Stephen的尋根之旅。(《隱蹟之書:重寫自我》紀錄片照)
雪美蓮很會用影像說故事,讓我們一窺香港華洋相處的上流社會生活縮影,她以流利的英文旁白,引領觀眾隨她踏上Mary Stephen的尋根之旅。(《隱蹟之書:重寫自我》紀錄片照)

劇情片可以用紀錄片手法拍攝,紀錄片也可以用戲劇手法拍攝,今年最引人入勝的金馬入圍紀錄長片,是香港著名剪輯師雪美蓮導演融合兩者手法拍攝的《隱蹟之書:重寫自我》《PALIMPSEST: THE STORY OF A NAME》。

紀錄片很戲劇

出生在香港、移民加拿大、定居法國的雪美蓮護照上的名字是Mary Stephen,她以法國名導侯麥的剪輯師著稱,獲得了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但一生都被身分認同所困擾,為何明明是香港人,並非混血兒面孔,卻有個英文家族姓名?

PALIMPSEST英文原意是古代手稿為珍惜紙張重複使用,將原本的文字刮掉重寫新內容。

雪美蓮很會用影像說故事,影片由1952香港慶祝英女王加冕的歷史節點說起,讓我們一窺香港華洋相處的上流社會生活縮影,運用父親留下的數十本黑皮、紅皮日記本及珍貴的16mm、8mm家庭影片、照片。她以流利的英文旁白,引領觀眾隨她踏上Mary Stephen的尋根之旅。

華洋相處的上流世界

藉由這些珍貴的影像,她打開了一扇扇的門,通往香港社會近代發展史、文學界八卦、上流社交生活、移民生活。猶如一部公路電影般,柳暗花明又一村,家族史的版本,不斷疊加、重寫。

她揚名國際、在法國影壇獲殊榮,讓她常自我懷疑若用華人名而非以Mary Stephen打入白人圈,今日是否還能有此成就? 她觀察亞洲人的階級心態都是皮膚愈白,階級愈高,自己皮膚並不白,卻因為有洋姓而有不同待遇。而華人的藝術成就,往往要先靠洋人的肯定,才會受到國人的肯定,犀利地道出華人崇洋自卑心態。

從一個姓氏開始

她由Stephen這個姓氏刨根究底。


”AA”

隱蹟之書追出不同版本的家族史相當引人入勝。(《隱蹟之書:重寫自我》紀錄片照)

蒐出的第一個身世版本是根據父親日記上記載自己的父親是澳洲漁民Stephen,在香港病逝,傷心的華人母親把父親送回澳洲安葬一去不返,自己被陳家收養,一度姓陳,後來改回原姓Stephen。他參與建造香港匯豐銀行大樓時還只是名勞工,因受上級賞識成為管理階層,趕上房地產起飛,開了建材公司致富,躋身上流社會,讓孩子都受英國教育,享富裕生活,後來舉家移民加拿大。

第二版本的出現,是她發現母親是位作家筆名海燕,有份與知名的才女作家凌叔華通信的手稿。凌叔華和英國名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的外甥朱利安貝爾在武漢有一段婚外情,朱利安貝爾在和阿姨通信時,不諱言自己愛上了有夫之婦凌叔華,鬧得滿城風雨後,兩人表面分手,但仍秘密在香港、廣州幽會。

維吉妮亞吳爾芙原姓Stephen,吳爾芙是冠夫姓,和香港Stephen家族本無瓜葛,但是由海燕與凌叔華的信件來往,Mary懷疑自己的母親可能就是當年安排凌叔華和朱利安在港幽會的友人。

家族史的宏大之作

海燕自夫婿飛黃騰達後,忙著扮演闊太太,不再寫文章,但黑皮日記有如小說的敘事,卻處處可見她的文風筆觸,母親寫給父親的信上署名「雪鐵峰」,究竟父親姓陳?姓雪?還是Stephen?

第三版本是她飛到南京去找到五叔,也改過姓的五叔,交給她的家譜,揭開了另一種身世謎底。反應出歷史洪流中,華人在戰亂中遷徙離散,努力求存的一頁。
家族史不斷重寫,讓這部紀錄片不僅僅是部流光溢彩的私電影,有幽默和哲思,是一部華人對近代史反思的宏大之作。

五部紀錄長片少國語

《隱蹟之書》大部份是英文旁白,公視的《春雨424》以台語訪談參與刺蔣案的台獨份子,已得到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的《大風之島》以20年紀錄爭取漢生療養院保留原址的社運、漢生最後仍遭迫遷的命運,訪談都以台語為主。

《甘露水》紀錄留日雕塑家黃土水大理石裸女雕像塵封47年後,重新面世被認定為「國寶」,全片日文旁白占了五分之四,反覆陳述黃土水留日時創作雕塑作品對藝術的執著理念。


”AA”

《甘露水》以美術館觀點紀錄國寶塵封47年再出土。(《甘露水》紀錄片照)

唯一入圍的大陸紀錄片《從來》則以湖南鄉音為主,影片以黑白色調為主,如國畫般呈現山村之美,並以數首湖南腔的童詩旁白,來串聯一位貧童在偏遠山村艱困成長的過程。

精彩短片探討生死

五部入圍的金馬紀錄短片探討的主題都是生死大事,相當精彩。尤其是鏡電視一口氣入圍了兩部「另一種注目」單元的《侯硐奇譚》與《第九十三封信之後》,前者橫跨日本殖民、二戰後礦業繁榮及礦坑文史保存等不同階段,透過口述奇聞異事與礦坑廢墟影像,黑暗光影中人鬼浮動,礦坑車疾行軌道聲,編織出屬於侯硐獨有的故事,風格獨特又有創意。

《第九十三封信之後》則是女博士亮瑩受腦瘤手術後遺症所苦,在癲癇發作、頭疼欲裂、肢體僵硬的惡性循環中,靠強烈的止痛藥度日如年,老父時時鍛練身體以求能照顧女兒,哥哥為減輕父親照顧重任毅然辭職返家,男友對她不離不棄,但雖然她被愛包圍,她仍痛不欲生,與瑞士安樂死機構持續通信,輾轉取得了各種符合的要件証明後,終於得到第九十三封信通知她可限期前往瑞士。

家人不捨但放手成全,不惜賣掉住處籌措她遠行的費用。她向來訪的鏡電視自荐拍攝紀錄片,留下家人用愛舖路、她毅然赴死的紀錄,讓人淚目。

而《哥哥死後去了哪裡》探討哥哥死後托夢,父母親採取不同的對應方式卻都深藏愛。《孩子》描述兩位女同不被社會認可,又面對家人要續香火的要求,遠赴國外求精。

《她的碎片》的導演許慧如則細膩的描述自己當媽之後,對失親的刻骨悲慟得以升華,在製作過程她動員全家力量,以孩子的鋼琴配樂,丈夫以一缸玻璃缸中的盆景,由青苔小草點點滴滴起步,慢慢隨時間心念轉動,而成滿缽綠意盎然,象徵生命豐盈,不再沈溺於失親的悲傷,是部私電影卻有很大療癒功能。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