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一個國家兩個世界 亟需改變

林建甫 2025/11/02 21:15 點閱 347 次
我國出口貿易雖在AI浪潮下出現結構性紅利現榮景,內需卻因消費疲弱與勞動壓力的交錯而出現衰退。(行政院官網)
我國出口貿易雖在AI浪潮下出現結構性紅利現榮景,內需卻因消費疲弱與勞動壓力的交錯而出現衰退。(行政院官網)

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高達7.64%,遠超8月預測的2.91%,一舉改寫近年成長紀錄。表面上看,台灣經濟似乎正迎來強勁復甦,尤其在人工智慧(AI)與消費性電子的出口拉動下,商品輸出年增率達36.5%,實質成長更高達30.64%。
然而,在這場出口狂飆的背後,民間消費僅成長0.92%,無薪假人數仍逾8500人,製造業深陷停工與觀望,竹科也首度淪陷。這不只是數據落差,而是一個國家正在分裂為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向型科技出口的繁榮島嶼,另一個是內需疲弱、勞動受困的沉默大地。

出口榮景:AI浪潮下的結構性紅利

第三季出口表現可謂驚艷。美元計價商品出口年增36.5%,新台幣計價亦達25.57%,遠高於預期。AI伺服器、晶片、消費性電子新品的拉貨效應,加上三角貿易的活絡,使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再次扮演關鍵角色。這不僅是技術紅利,更是地緣政治重組下的結構性機會。
台灣的出口動能,尤其集中在少數高附加價值產業與大型企業,形成「集中式繁榮」。這些企業受惠於全球AI基礎建設擴張,訂單穩定、資本支出強勁,推升整體GDP數字。然而,這種繁榮並未均勻擴散至中小企業與勞動市場,反而加劇了產業與區域的分化。

內需困境:消費疲弱與勞動壓力的交錯

與出口榮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間消費的疲弱。第三季民間消費實質成長僅0.92%,雖略高於預期,但仍遠低於疫情前水準。汽機車買氣持續低迷,零售與餐飲營業額平疲,顯示家庭部門對未來收入與物價的不確定性仍抱持觀望態度。
即使股市熱絡、出國人數增加,這些消費行為多集中於中高所得族群,並未形成廣泛的內需擴張。更令人憂心的是,無薪假人數仍高達8543人,其中逾九成集中於製造業,顯示基層勞動者仍面臨工時不足與收入不穩的壓力。竹科首度出現無薪假,象徵高科技產業的外部衝擊已開始滲透核心區域。

結構性裂痕:兩個世界的制度落差

台灣經濟的「兩個世界」並非短期現象,而是長期結構性問題的集中爆發。一方面,出口導向的科技產業受惠於全球需求與技術升級,形成資本密集、高薪穩定的「上層世界」;另一方面,內需導向的服務業與中小製造業則陷於低薪、不穩定與政策邊緣化的「下層世界」。
這種裂痕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反映在制度設計的失衡。出口企業享有政策支持、資金優勢與全球市場,而內需部門則面對高物價、低成長與勞動保障不足。政府在統計上強調GDP成長,但在分配與就業層面,卻缺乏足夠的補償與調節機制。

政策挑戰:創建均富社會

面對這種分裂現象,政策不能僅以總體數據為依據,更需回到結構性分配與制度設計。首先,應強化內需部門的韌性,包括提升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能力、擴大社會安全網、改善勞動條件與工時保障。其次,應建立出口紅利的再分配機制,讓科技繁榮不只是股市與資本的勝利,也能成為基層家庭的生活改善。
「一個國家兩個世界」不只是經濟現象,更是制度挑戰。台灣若要在全球科技浪潮中穩健前行,不能只靠出口數字的亮眼,更需正視內部的分配失衡與勞動困境,創建均富社會。唯有讓兩個世界對話、融合,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制度架構,台灣才能真正走出數據繁榮的幻象,邁向社會韌性的實質進步。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