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判斷的框架》

醒報編輯 2025/10/30 19:53 點閱 264 次

要做決定時,你是否經常猶豫,難以判斷選擇?資訊太多抓不到重點,太少又難以評估風險;情況混亂、時間有限、缺乏經驗……選擇只在一瞬間,卻糾結著資訊、資源、情緒與價值,從來不容易,甚至影響深遠。在AI時代,判斷力不只是個人競爭力,更是你與他人、與AI機器人拉開差距的關鍵。

本書正是為了解決以上痛點而寫。作者黎可曼教授,曾任倫敦商學院院長、英國政府高階主管與多家跨國企業董事。他耗時多年,訪談全球超過800位頂尖人物——從諾貝爾獎得主、醫師、法官、太空人到AI專家,歸納出一套能在模糊與複雜環境下做出良好判斷的六要素判斷框架。

當人類無法獲得清晰、明確知識的情況下,上帝賦予人類彌補這種知識不足的能力,就是判斷力。——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

戲劇化的事件最容易讓我們注意到判斷力,無論是好的或壞的判斷。被同事稱為「薩利」的切斯利.薩倫伯格(Chesley Sullenberger)必須判斷如何迫降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迫降不久後,全世界都知道了。

從位於紐約的拉瓜地亞機場起飛不久後,兩具引擎因捲進一群鳥而停擺。他決定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上,而不是返回拉瓜地亞機場或其他機場。不單只是薩利的判斷拯救了機上所有人,副機長的信任也建了大功。

如果他們像其他空難事件的狀況一樣,因為爭辯其他做法而浪費寶貴時間,結局可能會同樣慘烈。電影《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Sully: Miracle on the Hudson)說明了一切。

什麼是判斷力?

所以,判斷力到底是什麼?對許多人來說,判斷力會讓人想到法庭。在電影或電視節目中經過緊繃的審訊,陪審團認定「有罪!」後,法官嚴肅地表示:「本庭宣判……」

本書中提到的判斷指的是,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形塑、參與及反應的方式,這些事件帶有某些戲劇性但絕大多數則不然。另一方面,運用判斷力則是根據與特定情境相關的證據、與情境相關的感受和信念去形成見解或做出決定,而不是根據個人的看法。

判斷和法律上的判決(the legal kind of judgement)在定義方面還有個有趣的連結。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波特.史都華(Potter Stewart)針對猥褻訂下的著名標準:「我不知道猥褻的定義是什麼,但我看到就知道。」

如何定義判斷力?

本書採訪的許多人對於判斷力也是這麼說,其中一位獵人頭顧問表示:企業界最高層的執行長可能覺得就算無法定義,但他們一看到就會知道。

但這樣還不夠好。判斷力對於我們在工作和家庭中做出最重要的選擇尤其重要,如果我們要識別、並學習如何改善判斷力,我們需要一個定義。讓我們從字典開始,而就算是字典的定義也大相徑庭。

劍橋辭典的定義包含了做決定、決策(decision-making),但牛津與柯林斯辭典則沒有涵括。而劍橋辭典的定義將判斷視為是一種能力,韋伯字典則將其視為是一個過程。在文獻中,判斷力和意見及決定有關,有時則不然。

判斷力被視為與「良好」、「有理」或「聰慧」有關,有時則與其他特質有關。判斷力也被認為與評估、目標、心理過程有關。在某個例子中,判斷力被視為「一種難以定義的能力,可以理解成是同理、謙遜、成熟、均衡、平衡、理解人類有限性、明智、審慎、現實感與常識等的綜合體」。

良好判斷力計畫

在實際使用上,對判斷的定義也是各種各樣,非常廣泛,有些則非常專門。例如,由美國政治學家菲利浦.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主導的預測計畫被形容是「良好判斷力計畫」(the Good Judgment Project),其目的是「利用群體智慧預測世界上的事件。」

由於判斷力沒有統一定義,我在本書使用的定義是:綜合相關知識和經驗以及個人特質,形成意見或做出決定。這個定義符合約翰.洛克的精神,洛克在本章一開始的引言中做了更優雅的描述,我難以企及,他認為判斷力是克服「人類無法獲得清晰、明確知識時」所需要的特質。

我們要釐清這個定義的兩點:相關經驗與個人特質。相關經驗指的是從做過的所有事情得出的判斷;你的個人特質則代表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它們哪一個重要、該如何應用等問題都跟判斷很類似,需要視情境而定。

但為了說明可能包含的內容,一些通常和判斷力相關的特質包括了:敏銳度、常識、辨別力、情緒智能(EQ)、洞見、洞察力、理性、自覺和智慧。然而,並非每個人在做每個判斷時都具備所有這些良好特質。

描述判斷力特質

定義好判斷力後,可以用很多方式描述這個特質。討論好的及壞的判斷力能更清楚看出來判斷力如何被評估,但在日常對話中說「她有判斷力」即隱含此人判斷力良好。所以一般做法通常是省略文中的「良好」,假設我們在說某人有判斷力時,指的就是好的判斷力。如果不是這樣,則明顯指的是判斷力不佳。

實際上很少人會討論判斷力不佳這件事,至少不會討論自己欠缺判斷力。權威人士有時會承認決策時的某些瑕疵,包括「我太大膽了」、「我太沒耐性了」,甚至可能是「我太小心翼翼了」。除了天大的個人災難,對於任何人而言,尤其是領導者,承認個人判斷力不佳非常少見。

判斷力六大框架

如果判斷指的是綜合相關知識、經驗及個人特質,以做出決定或形成意見,那實際上又是什麼意思?我們需要一個框架,簡要說明需要考量的幾項重點,以及要做到的方法。這類架構能提供指引與方法,找到最有機會成功的方式。

可以的話,使用框架代表我們能告訴別人我們採取合適的步驟做判斷,符合法規或法律上的要求,也能幫助我們及同事吸取成功及失敗的經驗。本書的框架將判斷拆解成六個主要要素。讓我們依序快速地看看這每一個元素。

1 知識與經驗

我們會用相關知識與經驗進行判斷,請注意「相關」一詞。我們可能知道很多事情、有很多經驗,但對判斷力來說,重要的是和要做出的選擇有關的知識與經驗。所以判斷力永遠和情境有關——今天正確的判斷,隨著事情的演變,到了明天可能是錯的。我們在第四章會進一步討論知識與經驗。

2覺察

我們不只透過看到和聽到的事物覺察,也會透過對於情境及人的看法來覺察。有些人對此很擅長,他們能做到認真傾聽、解讀文件、「閱讀空氣」察言觀色或解讀肢體語言。有些人則無法發現這些訊號。若要運用判斷力,需要注意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在第五章將會介紹這實務上到底是什麼意思。

3信任

我們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因此,我們尋求建議的對象,尤其是那些我們信任、願意向他們求助的人,都會在我們的判斷品質上扮演重要角色。一般而言,信任會隨著時間累積而建立,所以我們更容易信任那些熟悉的人。但這樣的人並不總是隨時在身邊可以請教。同樣地,對於數據和資訊的來源,尤其是那些新的資訊,我們往往也不確定能信任到什麼程度。所以,選擇資訊來源是判斷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在第六章將深入探討信任的各種面向。

4感受與信念

我們的感受和信念,包括個人價值觀、情緒和偏見都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如果我們在某個組織工作,組織的價值觀也會影響我們所做的判斷。感受和信念會像濾鏡一樣,影響我們的判斷。在做判斷時,重點不是試圖忽視或排除感受和信念,這不太可能做到,甚至在涉及價值觀的情況下,也可能不想這樣做。但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察覺到自己的感受和信念,當它們變成偏見妨礙判斷時,懂得減少其干擾。我們會在第七章探討感受和信念對判斷的影響。

5 選擇

到某個階段,我們會把各種選項都搜集起來,做出決定或形成意見。決定常常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做成,很正式,或許還會透過團體參與;但意見往往不被察覺,是非正式且個人的。很多選擇已成為慣例,不太需要判斷。可是那些複雜、不確定、不熟悉或具有風險的重要選擇,通常需要許多判斷。我們將在第八章談到做選擇的過程。

6 執行

理論上聽起來很好、但實際上無法執行的選擇,並不是一個好的判斷。需要做出的決定是能被執行的決定。這和意見形成對比,我們不需要檢查意見是否能被執行,因為意見的形成不涉及行動。我們將在第九章進一步詳述。(宇欽/輯)

《高效判斷的框架》
作者:安德魯.黎可曼
出版社:天下雜誌

其他書訊:
《價值投資翻身筆記》
作者:Kelvin價值投資
出版社:商周出版

他,從清寒家庭到年化報酬率達50%,靠價值投資成功翻身!本書作者Kelvin,經營將近4萬人氣粉專,提倡「投資獲利與生活兼具」、找回時間自由的人生,從幾個常見問題分享他的致富祕訣:7年資產翻10倍、31歲買進兩間房,用價值投資翻轉人生、達成生活與獲利兼具!

本書以理財為根基、接著奠定思維,進而開始出手獲利、控管風險,最後打造令人滿意的投資成果,用5個篇章筆記帶領讀者開啟價值之旅。想在市場上贏到最後,關鍵不是跑得多快,而是用對方法,才能跑得更久!Kelvin教你找到投資節奏,釋放時間自由,翻轉窮忙人生!

《最高人氣果樹盆栽》
作者:大森直樹
出版社:蘋果屋

你曾經想過,在自家陽台或頂樓,也能親手種出水果嗎?酸甜清脆的蘋果,只要選擇矮性樹苗,直徑24公分的盆栽也能順利結果;多汁水嫩的梨子,善用「格子狀整枝」,果樹高度就不會超過2公尺。無論是落果類的櫻桃、梅子,藤蔓類的葡萄、藍莓,還是柑橘類的柳橙、檸檬,都可以跟著家庭園藝專家一起用盆栽,在自家打造療癒的豐收果園!

書中收錄40種「枝條大小容易控制、適應性高、可觀賞又可食用」,因為「只要小空間就能種」而深受喜愛的熱門果樹。依照生長習性與結果週期,設計出移植、整枝、授粉到採收的完整「種植說明書」,不論想種哪一種水果,都能找到對應做法,新手也能成功採果!

《世界體系分析引論》
作者:伊曼紐.華勒斯坦
出版社:群學

當人們談論全球化時,常以為自己正經歷某種嶄新時期:疆界開放、人員與商品自由流動。但綜觀歷史,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爭論從未間斷。全球化真是新現象嗎?本書指出,推動或限制全球資本主義的力量,實可追溯至五百年前成形的「世界經濟」。世界體系理論的「長時段」視角揭示:今日的變局,不過是全球分工進入經濟循環中另一個過渡階段。

資本家表面上推崇「放任」,實則偏好壟斷,並倚賴政府吸收外部成本、或對外國及外企施壓,以保障高利潤與競爭優勢。本書因此不將政治與經濟視為獨立領域,而是強調國家與資本之間、以及國家間的權力互動。身為半邊陲國家的台灣,一方面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備技術優勢,另方面卻難以主導自身發展方向,總受制於跨國資本與地緣政治。本書以簡練筆法勾勒世界體系全貌,幫助公民們看清自身位置,並思索體制改變的可能。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