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傷身、影響工作 學者籲設預警系統

呂翔禾 2025/10/30 15:37 點閱 320 次
抗高溫調適聯盟30日的研討會上,學者與專家提出高溫的因應作為與國際經驗。(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抗高溫調適聯盟30日的研討會上,學者與專家提出高溫的因應作為與國際經驗。(Photo by 呂翔禾/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呂翔禾台北報導】高溫恐增加急診、住院風險,學界籲政府設立預警系統!抗高溫調適聯盟30日於環境部舉行「抗高溫研討會」,非營利組織代表林侃言指出,印度、日本都有建立高溫因應機制,盼政府能多與氣候組織、企業與社區合作抗高溫;學者龍世俊呼籲設立預警系統,且要關注戶外勞工、長者等高溫的高風險族群。

制定熱浪行動計畫

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林侃言強調,高溫是複合性災害,除了造成缺水、旱澇不均以外,近來日本的野生熊也往都市遷徙,造成人熊衝突增加,加上高溫對身體也有嚴重影響,且歷史最熱的7年集中在最近5年,相關議題要更加重視。他指出,各國非營利組織可協助政府與社區、企業的橋樑,政府則要加強政策溝通,落實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政策。

林侃言舉例說,印度因為2010年的熱浪,促成2013年首個熱浪計畫的制定,許多城市紛紛推出「熱浪行動計畫」,包括建立預警系統、保護弱勢族群、提供社區冷卻空間與設立跨界協作機制。另外還有全球性的「全球熱健康資訊網絡」,有超過2百個組織、NGO等加入,日本也有設立「氣候領袖夥伴」促進RE100等綠色指標。

關注清潔、消防員高溫

「但面對高溫仍有很多挑戰!」林侃言舉例,包括資金投入的持續性、監測評估不足,還有各國資源不平衡等,因此建議設置標準化的工具、建立評估機制;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員龍世俊則指出,2000到2019年的台灣就醫資料顯示,與熱相關的疾病急診、住院與死亡風險有增加趨勢。

龍世俊建議,政府應該建立「抗高溫聯盟」,並使用溫度、WBGT(綜合溫度熱指數,考量溫度、濕度、太陽輻射與風速)作為評估指標,並建立預警系統,同時要小心高暴露族群,包括戶外勞工、農漁民、清潔員、消防員,還有易感族群如長者、小孩與懷孕婦女,以流行病學方式測量民眾受熱傷害衝擊的狀況。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