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殷勤款待的醫院,一段段以耐心與關愛守候的療癒旅程,宛如悲喜交集的人生劇場。二十多年前,史薇特醫師初次來到舊金山的深池醫院。原本她只打算待兩個月,然而,在這所源自中世紀的醫療院所、美國的最後一家救濟院裡,史薇特感受了現代醫學逐漸消失的殷勤款待氛圍,更有機會採用幾乎消失的「緩慢療法」。
「我在這裡照顧了1686位患者,他們教了我許多事,改變了我,也以始料未及的方式改變了我的醫療。」史薇特在本書寫下她在深池醫院的所見所聞,與尋找醫學精神的感思。在這些故事中,我們看見患者與醫生面對病痛或生死時的心情轉折,以及身心靈照護的本質、代價和價值……等真實寫照。
這件事做起來很簡單,但我沒想過要這麼做。柯蒂斯醫師沒多問什麼,他親自開車出去,匆匆買了鞋,趕回病房,幫病患穿上。柯蒂斯醫師是我在這個醫院裡的偶像之一。他不像我們戴著眼鏡,敏銳的雙眼似乎可以看得比我們更遠、更深。確實如此。
蘿梅洛醫師和芬特娜醫師寫的入院診療報告詳盡娟秀,傑弗斯醫師的雖然潦草但重點清楚,至於柯蒂斯醫師的報告往往不超過一頁,但字跡像印刷的一樣工整。我看過其中一份只寫了幾句:蓋茨先生已是末期,需要安寧照護,已聯絡家屬,他目前狀況平和。
我從柯蒂斯醫師的身上學到很多,不過,缺鞋的個案為我帶來最多關於照護與關懷、時間與無效率的啟示。
長廊上巧遇醫師
醫院裡有一條設有窗戶的寬敞長廊,它貫穿全院,可通往所有病房區。那一天,我碰巧在長廊上遇見他。他看起來神色匆忙。
我問他要趕去哪裡。
他說回復健病房,那幾週他在那裡代班。
復健病房和入院病房一樣,在深池醫院裡就像一個迷你醫院,專收輕微中風和腦部受傷較不嚴重的病患。多數患者休養一段時間後就能康復,有家可歸的就可出院返家,不過那裡的病患大多沒有朋友、金錢或健康保險。復健病房和入院病房一樣,也有自己的醫生負責接收病患入院、檢查、辦理出院,那個月,柯蒂斯醫師也是其中一位。
他說他剛從外頭回到醫院,正要去找一位因中風入院復健的病患。那名患者等待出院已經好幾個月了,但柯蒂斯醫師每天巡房查看病房的三十六名病患時,這個病人一直還在,而且滑著輪椅到處去,繼續接受治療。
訂了特殊的鞋子
柯蒂斯醫師說:「最後我問他,既然你能走路了,為什麼還在這裡?為什麼還坐在輪椅上,還沒出院?」
「醫師,沒有鞋子。他們幫我訂了特殊的鞋子,但還在等政府核准醫療補助。」
「他們等多久了?」柯蒂斯醫師問。
「三個月。」
柯蒂斯醫師想了一下,接著問:「你穿幾號的鞋子?」
「九號。」
柯蒂斯醫師思索片刻,想了一下他的職責、其他患者、必須寫的報表、必須填的品質確保表單,接著離開醫院,開車去沃爾瑪百貨,買了一雙一六.九九美元的九號慢跑鞋。
幫病患買鞋子
這時他剛買了鞋子回來,正要回病房交給那位病患,然後填寫出院單。
我問他打算拿收據請款嗎?
他笑了。
我看著他匆匆走回復健病房,心想,為什麼柯蒂斯醫師這麼做?為什麼其他人沒這麼做?這件事做起來很簡單,但我完全沒想過要這麼做。鞋子遲遲不送來,我當然也會不耐,我會再填一次申請單,甚至填第三次。我甚至可能會寫信或打電話到政府醫療補助單位,抗議審核一雙鞋子竟然要那麼久的時間。
但我完全不會想到跑一趟沃爾瑪幫病患買鞋。我手邊有太多事要做、太多單子要填、太多病患要照顧。那樣做,也等於跨過某道無效率的界線。然而柯蒂斯醫師沒多問什麼,他親自開車出去,匆匆買了鞋,趕回病房,幫病患穿上。
祕訣在於關心病人
他讓我想起一句格言:「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關心病人。」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但始終不太明白,以為那是指關懷病患—關愛或至少喜歡患者。當我看到柯蒂斯醫師衝去為他不太認識的病患買鞋時,我想那句話肯定有更深的意涵。
於是我探尋那句話的來源,發現它出自一九二七年弗朗西斯.皮巴迪醫師(Francis Peabody)對哈佛醫學院畢業生的演講。我進一步探究後,發現皮巴迪醫師指的不是關懷病患,而是照護病患。他說,那是指為患者做點小事,也就是護士常為病人做的貼心的事,例如調整病人的床單,餵病患啜飲幾口水。
皮巴迪醫生坦言,那樣做會占用時間,也許不是醫生最有效運用時間的方式,卻是值得的,因為那種費時的照護,培養了患者和醫生之間的關係,那關係正是促進療癒的祕訣。
所以皮巴迪醫師真正的意思是:照顧病人的祕訣在於—─無效率。
無效率照顧病人
這真是諷刺。同樣諷刺的是,當狄恩提公司檢查醫院裡除了病患以外的一切—書籍、醫療方案、成本、營收……時,柯蒂斯醫師其實一直在提供最有效率的健康照護,放下所謂的職責,去完成真正的職責。
他買那雙鞋,想必幫醫療照護系統省下好幾千美元,但狄恩提公司不會認為那樣做是有效率的。他們會認為那是無效率的,浪費領高薪又受過高等訓練的醫生的時間。
柯蒂斯醫師也讓我想起印度對於好醫生、優等醫生、最高等醫生的形容。好醫生診斷正確,給予適切的治療。優等醫生不僅這麼做,還陪病患一起去拿藥。最高等的醫生在藥局等病人服下藥物。去沃爾瑪買鞋正是最高等的醫生會做的事。
努力當個好醫生
在遇到那次的鞋子個案前,我一直努力當個好醫生—─診斷正確,給予適切的治療。但柯蒂斯醫師把標準提高了。托德小姐教我改變膳食、更換眼鏡等小事的重要,柯蒂斯醫師教我的,則是偶爾可以考慮親自為病患拿取食物或更換眼鏡。
後來我有時也會那麼做,醫院裡很多醫師也是。有時我會為厭食症的患者烹煮特殊的食物,或幫渴望閱讀的病患更換眼鏡(樓下診所在老舊的天鵝絨盒裡擺了精美的工具,還有一大罐古老的眼鏡螺絲)。
那樣的無效率照護往往是有效率的,可以迅速確實地解決問題。於是我第一次深深思索:深池醫院的無效率照護,實際上可能比狄恩提公司講究成本效益的醫療系統更有效率,即使從金錢、Excel試算表的角度來看,可能也是如此。
穆勒太太的病情
醫生是從護士和復健師那裡得到報告的,他告訴我,他沒想過請穆勒太太再回醫院檢查,那太麻煩了。相反的,在深池醫院,要為她檢查和照X光都很簡單。
穆勒太太的個案最令我驚訝的是我幫醫療照護系統省了多少錢,而且花的心力竟是那麼少。那不是什麼高難度的診斷,換成深池醫院裡的任何一位醫生,終究都會送她去照X光,診斷出是人工髖關節脫臼的問題。
那麼,為什麼她之前臥病在床的六個月都沒人那樣做?我不知道,但我大致可以猜測出原因。復健師讓穆勒太太的醫生知道她的病情毫無起色,但她告知醫生後,她的責任就結束了。
家庭探視護士到她家照顧她的糖尿病症狀,也盡了本分。家居照顧員天天到府幫忙,社工也盡了社工責任,但沒人負責把這一切整合在一起來觀察。
自己看X光片
她的醫生呢?她不是有醫生嗎?醫生難道不就該做出應有的診斷?
我對這部分的瞭解不像穆勒太太那麼多。她在公寓樓上臥床許久,可能那六個月期間都沒看醫生,也沒找外科醫生回診。醫生是從護士和復健師那裡得到報告的,他告訴我,他沒想過請穆勒太太再回醫院檢查,那太麻煩了。
相反的,在深池醫院,要為她檢查和照X光都很簡單,照了X光後,我可以很快就上樓自己看X光片。
換成深池醫院的大多數醫生,一旦發現穆勒太太不再疼痛,也會幫她停掉止痛藥。那是我們這裡的文化。外面的做法和我們不同。我收過很多病人早就不再疼痛了,卻仍在服用止痛藥。
不幫病人停藥?
為什麼他們不幫病人停藥?一來因為習慣,另一個原因是病患偶爾才去門診,醫生也難以評估,既然病患的狀況穩定,就沒必要停藥,以免出現其他狀況。
在深池醫院,會幫她逐漸減少抗精神病藥物的醫生可能比停止痛藥的少,但還是有很多醫生會那麼做。畢竟我們這裡多的是時間,在全天候的觀察下,穆勒太太因用藥減量而精神異常的風險是我們可以接受的,萬一她又開始出現精神混亂的現象,我們會注意到。
這裡會幫她停止注射胰島素的醫生可能又更少了,因為病人一旦診斷出有糖尿病,通常就很難擺脫。不過,穆勒太太在深池醫院的任何醫生照顧下,幾乎都能出院回家,因為那是深池醫院的特質—─在開放式病房裡,觀察入微的護士能隨時追蹤病患,醫生每天都能看到病患並留意變化,而且樓上就是X光室。(宇欽/輯)
《上帝的旅館:一間不只治病、更創造奇蹟的醫院》
作者:維多莉亞.史薇特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其他書訊: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
作者:梁芳瑜
出版社:寶瓶文化
她從小立志當老師, 且以榜首成績通過臺北市教師甄試,教學更是極受學生、家長及學校的信任與肯定,為什麼,12年後卻選擇離開?而且是毫無退路的裸辭……教師過勞、師道不尊、薪資脫節,這三大困境,成為梁芳瑜離開教職的主因。
面對教職困境,最認真的教師總不免懷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少、自己還不夠好?是不是要再更拚命、更努力?梁芳瑜想拍拍這些教師們的肩,輕輕柔柔地對他們說:「每一個認真的教師,我們都已經夠努力了……」這本書渴盼臺灣的教師們被看見、被理解,更願陪伴無數仍在教學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師──能應對新時代的師生課題,也能好好照顧自己。
《從北大到臺大:一位歷史學人的百年回顧》
作者:夏德儀
出版社:有理文化
本書為前臺大歷史系教授夏德儀晚年所自撰之詳盡年譜,原名《百吉老人自訂年譜》,記錄其自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出生於江蘇東臺,歷經清末民初、抗戰、國共內戰,以至遷臺後在臺大教書、退休後赴美生活的完整人生。全書涵蓋九十餘年之生命軌跡,逐年記事,兼及家族世系、鄉里風俗、教育歷程、時代轉折與個人心路,文筆質樸誠摯,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從江蘇小村的私塾童子,到北大歷史系的知識青年;從抗戰時期在中部各地輾轉教書,到戰後定居臺北的學者長者;夏德儀教授以精細的記憶與不倦的筆耕,留下了一部個人視角的中國近代史。
《野菜圖典:從田野到餐桌,180種蔬菜身世與風味》
作者:長井史枝
出版社:積木文化
本書收錄180種蔬菜,從香草、豆類、山菜等常見食材,到罕見的珍稀品種。無論是以低溫保留紫蘇的清香與殺菌力,或簡單加熱享用毛豆的植物性蛋白與膳食纖維,皆能在書中找到解答。作者長井史枝以細膩筆觸與豐富知識,描繪我們日常卻常被忽略的「野菜」世界。
本書精美插圖搭配易於理解的圖示,詳盡整理每種蔬菜的營養價值、當季時節、選購與保存方式,以及最能發揮風味的料理法。不僅解析各種營養素的功能與人體每日建議攝取量,幫助讀者建立均衡飲食觀念。更收錄實用專欄針對高血壓、貧血、頭痛等常見健康狀況,提供具有調理作用的建議蔬菜與料理,如富含抗氧化成分的紫甘藍、營養密度高的酪梨等,以食療強健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