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吵鬧的孩子 家長常無能為力(王婉諭)

醒報編輯部 2025/10/13 19:34 點閱 119 次
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或許立意良善,但當它變成「限制帶孩子的家長」的名義,甚至出現「先道歉、再上車」的氛圍時,就已經偏離了初衷。(網路截圖)
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或許立意良善,但當它變成「限制帶孩子的家長」的名義,甚至出現「先道歉、再上車」的氛圍時,就已經偏離了初衷。(網路截圖)

有一次,小燈泡快兩歲時,我帶著他出國。去程一切順利,回程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他從上飛機開始哭,一路哭到下飛機。我試遍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抱著、哄著、唱歌、拿玩具、換姿勢,他還是哭。

那一刻我真的很無助,也能感受到他一定更無助。

他應該哪裡不舒服,只是還不會說,而我也只能在那裡,抱著他一起撐過去。

我知道哭聲影響到其他乘客,壓力非常大。

但那天,我遇到了很溫暖的事。

溫暖的空服員

空服員請我到備餐室安撫孩子,給我們一點空間;乘客沒有白眼、沒有抱怨;大家用一種默默的理解,讓那趟旅程沒有變成惡夢。

那次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 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一點同理,就能鬆一口氣。
_

最近,高鐵的「寧靜車廂」引起了許多爭議。

有家長被其他乘客噓、被辱罵,甚至有人被舉牌「請保持安靜」。

這不是單純的「噪音問題」,這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現實:台灣對於「育兒」與「孩子」的包容度,還是非常低。

我完全理解,有些人希望能在車上安靜休息。但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寧靜,而是這份「寧靜」,是不是建築在對孩子與家長的排斥上。
_

生孩子失去了自己

從小我就用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所以我很在意平等的溝通方式。

出門前我會規劃行程、與孩子討論、準備他們的玩具箱和繪本,讓他們在車上能自己玩、也不容易吵鬧。

也因此,我幾乎可以帶著孩子到處跑,搭大眾運輸、看表演、逛博物館。 我並沒有因為成為母親而「被迫安靜」,也鮮少因為孩子而受限。

我一直很喜歡孩子,當媽媽是我從小的志向。對我來說,當媽媽不是委屈,而是生命的一種延伸。

但我也理解,對許多人而言「生孩子」之所以讓人卻步, 並不是因為不愛孩子,而是因為:一旦有了孩子,就好像不能再成為自己。

家長無能為力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家長不好好教小孩?為什麼要讓他們在外面哭?」

我也曾這樣想過。

但當我有了第三個孩子,小海豹,我才真正明白,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天生穩定、溫和;有的孩子情緒敏感、容易受刺激。你可能付出一樣的努力,但結果卻完全不同。

小海豹小時候情緒起伏很大,不常哭,但只要不舒服就會尖叫。

那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有時候,家長不是不努力,而是根本無能為力。
_

孩子成了替罪羔羊

我記得今年出國時,也遇過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

坐在我旁邊的一位乘客體型壯碩、情緒煩躁,不斷嘆氣、碎念、掉東西。我一開始還不知道他在不滿什麼,仔細聽才發現,他嫌飛機上有個小嬰兒「咿咿啊啊」的聲音太吵。

那個聲音小到我根本不會注意,但他每嘆一次氣,都比那個嬰兒大聲十倍。

我心想:「你知道嗎?你造成的困擾,比那個 baby 還多。」

所以我才會說,問題不是「孩子太吵」,而是社會太容易放大孩子的聲音。不會表達又弱小的孩子,特別容易變成替罪羔羊。
_

高鐵推出「寧靜車廂」或許立意良善,但當它變成「限制帶孩子的家長」的名義,甚至出現「先道歉、再上車」的氛圍時,就已經偏離了初衷。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高鐵董事長史哲還說要「發乖乖」給小孩。

家長要的是理解

真的是自以為幽默、無聊當有趣的行銷。家長要的不是乖乖,而是理解,不是甜食餅乾,而是包容的空間。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讓家長可以放心帶孩子出門、讓孩子可以自在探索世界的「親子車廂」,而不是讓他們安靜吃乖乖。
_

我常說,解決少子化的關鍵,不在於發多少補助,而在於這個社會願不願意一起養小孩,願不願意讓養小孩的環境稍微友善一點。

從「生一胎送十萬」到「設寧靜車廂」,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政府不是把少子化當作補貼問題,就是看不到它其實也是一個「環境」問題。

如果社會這麼不友善,帶孩子出門變成壓力爆表的一件事,「生孩子」簡直是自討苦吃,那少子化又怎麼可能解決?
_

多一份空間與尊重

那天在飛機上,我很幸運,遇到了理解的空服員與乘客。但不是每個家長都這麼幸運。有太多時候,家長被白眼、被噓、被責怪。

而我相信,我們都能成為那個「讓別人比較放鬆一點」的人。也許只是微微一笑、眼神傳遞、讓個位子,都足以讓一位疲憊的媽媽,覺得這世界還值得信任。

社會的進步,不只是科技或政策的進步,而是我們能不能給孩子與家長,多一點空間與尊重。因為每一次包容、每一個願意理解的眼神,都是對下一代真真切切的祝福。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