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有國際人士,願意俯下身,翻尋台灣偏鄉土地、啃讀台灣歷史過往、從翻箱倒櫃中,查訪台灣藝術文化界的陳年舊作,試圖體驗台灣的苦、理解台灣的痛,然後把台灣作為策展主題,推向藝術展演平台,這份同心,何其可貴。
策劃對台灣的思慕
主題就叫「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柔性訴求,絲絲入扣,透過多元創作語彙,探究「思慕」(yearning)那個難以明說,卻又驅策力十足,可以帶來行動的深層渴望。
這是即將於下(11)月1日至明(2026)年3月29日舉行的第14屆台北國際雙年展,由黎巴嫩籍的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與德國籍的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組織雙人策展,共同操刀,策劃,就要在北美館展出來自全球35個城市、71件藝術家作品。
為什麼遠自異國他鄉的國際人士,會用那麼深刻視角,解讀台灣,不但不卑不亢,帶有更多深層的關懷、理解與肯定。
慕名台灣雙年展
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於7日晚間,帶著助理茱莉亞•巴達爾揚(Julia badaljan),在香港友人陪同下,到「典藏-長安咖啡店」,他們簡單喝著飲料,分享對台灣的微妙情緣,同時,也希望公開追募10萬歐元(約新台幣350萬元),讓策展心、台灣情,更淋漓盡致。
2014年他首度慕名到台灣,山姆•巴塔維爾來台參觀當年台北雙年展,主題為《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由法國籍的尼可拉.布西歐(Nicolas Bourriaud,1965-)擔任策展人。當時他的觀展印象很一般,但卻對台灣社會,留下深刻印象。迄今的11個年頭裡,他進出台灣無數次,也透過各種管道,閱讀台灣歷史,對台灣獨特島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興趣盎然,並追根究底。
北美館邀為策展人
他們縱使接案不斷:在國際上早已盛名遠播,但還沒有在亞洲作個展覽,一接到北美館甄詢電話,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不假思索,立即答應,因為他們深愛著台灣,也持續在為台灣作了很扎實的功課。
尤其北雙策展人謎底揭曉後,他們在柏林,聘請助理,專責搜尋台灣相關資料,北美館也十分好意,推薦了相關學者專家,作為協助,讓他們思考台北國際雙年展的問題時,更能駕輕就熟,貼進台灣的土地與心靈。
果然,臺灣錯綜交織的歷史,從殖民統治、認同掙扎,到政治更迭的種種背景,形塑了本屆雙年展。取名為「地平線上的低吟」,正是山姆.巴塔維爾與提爾.法爾拉特的心得主軸,他們希望挖掘「思慕」深度本質,以及錯綜複雜的底蘊,因為那情愫,不只是慾望,更是一種灼燒於心頭的渴求;在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中流轉、也在過去與未來間縈繞,更在現實與虛妄、歸屬與離散、消逝與恆常間迴盪,是種難以捉摸的引力,驅使著人們盡力前行、奮力邁進。
地平線上低吟
山姆•巴塔維爾指出,「地平線上的低吟」策展構想,其實源自3個與臺灣歷史密切相關的物件,即尪仔、日記與單車。尪仔,活在侯孝賢1993年的電影《戲夢人生》裡,呼應著李天祿動蕩不安的生命;日記,來自陳映真196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我的弟弟康雄》,記錄著一個年輕人,對於理想的深切渴望。
而單車,則存在於吳明益2015年作品《單車失竊記》,追憶著消失在歷史中的父親身影。那些物件,雖未現身展場,卻如銘刻於記憶的線索、潛流於空間的低語,提醒著人們:「思慕」雖關乎失落,亦是擁有,它不只是嚮往追尋,更包含我們所承載背負的信念。
在山姆•巴塔維爾看來,在該片土地上的台灣人,承載著自己的嚮往,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時刻或時代,而是像一根線,穿過一塊永遠散開的織物,交織在時間的長河中。沉重的不僅是過去的重擔,還有對未來的憧憬,那未曾明晰。從殖民歷史,到身分認同的變遷,那裡的人們,深知如何緊緊抓住那些已然消逝的事物,如何不斷向著那遙不可及的彼岸奮進,執著與放手之間的張力,正是渴望的泉源。
台灣渴望被看見
山姆•巴塔維爾認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邊界模糊,不確定性升高,台灣的故事,與全球反排斥的抗爭,產生共鳴,反映出一種根深蒂固的渴望:渴望被看到,渴望在那片飽受歷史不公之苦的土地上,擁有自主權。人們學會穿越歷史的長河,尋找能夠在艱難困苦的認知之路上紮根的根源。
他說,思念並非寄託於聖像或宏偉的建築。它隱藏於細微之處,存在於日常瑣事中—我們觸碰的事物,我們攜帶的物品。
助理茱莉亞•巴達爾揚出示了他們尋尋覓覓找到台灣不同輩份藝術家作品,作為地平線上的低吟、深層渴望的見證,那些藝術家與作品分別是:
陳澄波創作於1927年的《夏日街景》、1929年的《綢坊之午後》。陳進1934年膠彩絹布作品《野邊》。李仲生在1977年與1978年創作的兩幅抽象作品。劉國松1978年版畫《浮動的山》。李惠芳1988年作品《青花瓷》。袁金塔1988年作品《戱偶》。何懷碩1989年作品《晚雲》。歐陽文苑1960年3幅《無題》水墨畫。
另外還有許多代表台灣生活的早年攝影作品,包括李釣綸《下課》、張照堂《李天祿》、徐清波《寒意》、鄧南光《台北太平町》《酒室風情》、鄭桑溪《海濱印象》、姚孟嘉《黃海岱-員林》、曹永盛《士官與他的弟弟》、劉安明《演布袋戲》、徐清波《密談》、林壽鎰《二朶花》《三朶花》、黃則修《野柳奇岩》、楊基炘《遛鳥》、郎靜山《金頂銅鐘等,洋洋灑灑,代表性完備。
雙年展是實踐場
為什麼把那些藝術家,聚集在一起?山姆•巴塔維爾解釋,因為台灣深知歷史如何透過身體和物件流轉,邊界如何被刻在石頭上,又如何被歌聲打破。雙年展提供了一個關注的實踐場:用心觀察,修復而不抹去,從置換中創造共同點,聆聽鬼魂的指引,而非威脅。在那裡,烏托邦並非一個已完成的計劃;它是一種在公共場合排練的關係倫理,一場將觀看轉化為責任的聆聽的舞蹈。
值得一提的是,山姆.巴塔維爾擁有劇場創作碩士學位和藝術史博士學位,提爾.法爾拉特,擁有經濟和政治學雙碩士學位,兩人策展核心,是藝術和機構實踐中的共融性,並以修正主義式的方法面對藝術史。
他們都為獲獎作者,曾於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紐倫堡藝術學院等大學任教。兩人曾與全球各地多所知名機構合作及策展,其中包括:巴黎龐畢度中心、布魯塞爾恩佩莊園、杜塞道夫北萊茵-威斯伐倫藝術品珍藏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伊斯坦堡阿特美術館、韓國光州及釜山美術館、貝魯特薩拉達爾收藏、多哈馬塔夫:阿拉伯現代美術館、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美術館、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及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等。
預算拮据盼募款
他們的策展活動頗多,尤其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包括2022年法國國家館、2019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家館,以2013年及黎巴嫩國家館等。同時,2017至2021年期間,他們擔任柏林應用藝術展覽館(Gropius Bau)副策展人。
今年台北雙年展,主要以市政府預算為主,香奈兒與中國信託教育基金會參與贊助。預算依舊拮据,求好心切的山姆•巴塔維爾,挺身對外公開募款,希望募得10萬歐元,一方面,作為參展的台灣老舊畫作、作妥善整理,同時補貼委託創作的年輕藝術家,他們以有限預算,總是挑戰作品的精緻到位與極大化,若能再作挹注,讓他們的創作夢想與心願,圓滿落實。
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帶著助理茱莉亞•巴達爾揚(Julia badaljan),到「典藏-長安咖啡店」,他們簡單喝著飲料,分享對台灣的微妙情緣,同時,也希望公開追募10萬歐元(約新台幣350萬元),讓策展心、台灣情,更淋漓盡致。(作者提供)
山姆•巴塔維爾在台北,會停留一個月,全力作好北雙展的前置準備,他用情至深,不遺餘力,也衷心期待,當大家踏進北美館雙年展空間時,可以感受到「嚮往」的情境與氛圍,感覺到台灣的歷史、情感與呼吸,那也許就是個無盡追求的精神世界,值得佇足體驗、冥思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