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雖然科技進步,對人有許多新的辨識方法,但姓名還是確認人的最基本資料。
中國古代相當講究姓名,所以一個人有姓有名,還有「字」與「號」,功勳大者,死後皇帝還會追謚。
姓名三字最常見
華人社會長久以來,姓名都以三個字最常見。但到了現代中國,卻見到越來越多人,姓名只有兩個字。十幾億人口,分配到幾百個「姓」、幾千或頂多萬把個「名」(康熙字典常用與次常用頂多一萬字),同名同姓者一定很多。共產黨改中文繁體為簡體,希望少筆畫能增進效率,但姓名減字,就不清楚作用何在了。
日本人姓名一向四個字居多,其中常有太、次與三等字來呈現兄弟順序。女性姓名則因常有「子」,就變成五個字。字越多越容易辨識,也顯示出他們的文化特徵。
姓名代表自己
歐美人姓名常有三部分,fist name, middle name 及 last (family) name 。華人的姓在最前,也無middle name,但歐美的姓卻擺在最後。有些華人也取英文名,但姓名就變成含兩個「單字」,一是英譯的姓,另一是自選的名,辨識度不如中文名。但喜歡歐美文化者不以為意,只是也有人不以為然,覺得矮人一截。
但無論姓名如何,因絕大多數人不會改名,所以某人的姓名就完全代表了某人,做大事或好事,名字講出來就是成就或榮耀,反之,就是恥辱或失敗。
而因姓名都是字,為了凸顯好壞,除了陳述事工外,姓名本身也常被做文章。事工讓人滿意的,姓後加「神」,讓人厭惡的,就加「賊」或「匪」,是很常見的現象。
對姓名做文章,有些讓人莞爾,有些無傷大雅,但若太過份,就是對人「人格」的侮辱了。例如新冠病毒肆虐期間,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發表言論與所作決策,有些對台灣不友善,遭台灣人抗議,但抗議應就事論事,有人卻口不擇言,把秘書長名字「譚德賽」以骯髒、汙穢的諧音加以辱罵,如此反導致我們的回應失去正當性,實在是愚蠢的行為。
又如,台灣有些意識形態強烈的人,對主張不同的前總統,把他姓名中的「九」,以諧音叫成「狗」。如此只顯得這些人格調低劣,講什麼道理也沒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