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民眾連署提案將國、高中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時到下午4時,以改善學生睡眠品質,不到一周,已有逾萬人附議。這個提案,學生們能睡好睡足再去上課,當然舉雙手贊成,但是上班的家長能配合嗎?恐怕問題不少,合情合理嗎?問其可行性如何?
分析學生可行性
這項「將國、高中上課時間延後至上午10時至下午4時」的提案,表面上以改善學生睡眠為目標,從學生的健康與發展角度來看確實具有一定正當性,但若從整體社會運作、家長負擔、教育政策等多面向來看,其可行性仍存在不少挑戰。以下分幾個層面分析其可行性:
一、學生角度: 有助改善睡眠與學習效果
根據研究,青少年生理時鐘較晚熟,晚睡晚起是自然現象,早上7、8點上學對他們來說是「違反生理節奏」的。
睡眠充足的學生更能專注學習、提升記憶力,也有助於心理健康。
國外如美國某些地區(例如加州)已有實施「延後上學」的政策,成效初步正面。
參考: 美國加州2022年起規定公立高中最早不得早於8:30上課,初中不得早於8:00。
家長的考量
二、家長與社會層面: 衝擊上班族家庭生活
上班族家長多在早上8~9點需到公司,若學生10點才上學,勢必出現接送與照顧的空窗。
小學生若照常8點上學、國高中生10點才上,家中需分別接送、作息混亂。
家長可能無法放心上班,造成家庭與工作的時間協調困難。
三、學校與教學面: 教學資源與行政安排需大幅調整
課程時數仍需達標,若上課時間延後,放學也會延後至傍晚4、5點,會壓縮課後輔導、社團活動與補救教學時間。
影響教師排班、行政人員作息,增加學校管理成本。
夜間補習、課後照顧、接送安全等均都需重新考量。
衝擊交通運作
四、交通與社會運作:衝擊交通運輸與城市節奏
學生若與上班族錯開通勤時間,理論上可紓解尖峰壅塞,但也可能造成另一波新的尖峰時段。
公車、捷運、學校專車也需調整班次與人力調度,牽一髮動全身。
五、政策推動與配套建議:可考慮「局部試行」與「彈性上學」
不宜全面實施,可先針對特定區域、特定年段(如高一)做試點。
可引進「彈性上課制」,允許部分學生選擇晚一點上學,由學校安排適應性課程。遠距學習或「自習時段」也可用於填補10點前的時間,減少家長顧慮。
改革宜循序漸進
從學生健康的角度,延後上課時間有其正當性;但社會現實中,牽涉家長接送、學校行政、交通運作等眾多變因,全面實施難度高,建議朝局部試行與制度彈性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