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運動部在國民體育日正式掛牌成立,這項象徵著體育政策重大轉折的儀式,點燃了社會對台灣體育未來的想像與期盼。從教育部體育署的次級地位,一舉升格為直屬中央的二級機關,無論從政策層級、資源調度,乃至行政自主性,都邁入嶄新的篇章。
但在這道令人振奮的曙光背後,是一條荊棘密布的長路,升格不是終點,而是一場艱鉅改革的起點。
李洋被寄予厚望
李洋,這位年僅三十歲的兩屆奧運金牌得主,肩負著新生機關的首任部長重任,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他的年輕與無畏讓人耳目一新,也喚起了全民對體育政策重建的信心。有人對他是否能駕馭繁複官僚體系存疑,也有人對其運動員出身的同理心寄予厚望。
體育界與社會對他的期待,是盼望他既能承接基層選手的心聲,也能帶領體制內外走出長年積弊的死胡同。
回顧台灣體育政策歷程,自國民政府時期至今,體育機關的層級幾經沉浮,從委員會、司級、署級再升格為部級,一路反映出政策地位的搖擺不定。這樣的制度起伏並非僅是行政命名的變化,更象徵著體育如何在教育、財政、政治等結構中尋求自身定位的掙扎。
如今雖重回部會位階,卻仍有許多現實問題待解決,例如預算分配失衡、基礎設施不足、協會體制僵化、基層人才凋零等等。
每天運動三十分鐘
新的運動部組織不僅在預算上大幅擴編,從原本體育署的百餘億增加到248億元,在人力上也從兩百名擴充至超過四百人。這看似是一場資源的勝利,實則也帶來管理與效能的高度壓力。李洋提出「適應運動」、「全民運動」、「基層人才培育」等六大政策方向,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以部長身分帶頭倡議「每天運動三十分鐘」,以身作則推動全民參與。
運動產業與全民運動的整合推進,亦是一道難解的課題。全民運動署未來如何與產業界合作,讓運動不只是國手的專利,也能成為全民的生活文化,是運動部能否改變體育結構的關鍵。如何讓國民健康、健保支出、基層體育、運動消費、地方建設等面向融合,考驗的是跨部會溝通、地方協力與資源整合能力。
「不補就癱」的依賴循環
同時體育發展不能只靠補助堆疊,在過去長期以補貼為主的思維下,許多基層單位對於經費依賴過重,一旦補助斷炊,往往無以為繼。甚至許多硬體設施成為閒置資產,如新竹棒球場便是一例。補助制度應回歸激勵機制,導入成效評估與輔導制度,避免形成「不補就癱」的依賴循環,才能真正培養運動產業的自立能力與永續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員的退休與轉型規劃仍是制度中的灰色地帶。許多頂尖選手退役後,因為缺乏職涯規劃支持,陷入生計困境。李洋作為親歷其境者,提出將關注退役選手的出路安排,這樣的主張若能轉化為制度設計,將能改變過去「用完即丟」的冷漠文化,真正讓運動成為一生的事業。
不在勝敗,在信念
運動部的成立,無疑是體育政策歷史中的重要時刻,政府以最年輕的部長、最耀眼的金牌光環開啟新篇。但金牌無法自動轉化為治理能力,形象也無法替代制度改革。要讓運動部不只是象徵意義上的升格,而是真正帶動體育轉型的實質變革,需要的是領導者的決心、團隊的專業、制度的創新與全民的參與。
未來的每一場國際賽事、每一場政策攻防、每一筆預算分配,都是對運動部這項新生機構的實力檢驗。
誠如有人所說「上場的不一定會贏,但不上場就不會贏」,如今的運動部正站在起跑線上,而整個台灣社會,則是觀眾、推手,也是最終的評審。運動的價值從來不只在於勝敗,而在於信念、實踐與健康。如果這個新部會能真誠地回應民意、勇敢地打破陋習,那麼它不只是一個機構的升格,而是台灣體育走向成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