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岸軍事動作頻繁,上週大規模閱兵秀肌肉、近年環台軍演,到各省份對中學以上學生進行制度化的國防與軍事訓練,不難看出其備戰意圖與紀律嚴謹一面。
特別配合運動強國目標,體育也被列作大考項目,中國學生在基礎體能、軍事素養以及集體紀律上,確實展現出「有備而來」姿態。
學生體能太弱
反觀臺灣,社會氛圍卻走向另一個極端。教育體系強調以學生自主為核心,學生或家長對於政策稍有不滿,往往即能迫使主管機關退縮。例如教育部推動校園手機管制,據聞因學生反彈而延宕;事實上,這種保護主義已逐漸滲透至體育與國防教育領域。
筆者為一線體育老師,明顯感受高中到大學端體適能測驗成績下滑趨勢,主因考慮學生意願與狀態。另觀察到教官陸續退出校園,現行國防教育已淪為紙上談兵;相較於過往強度,課程內容缺乏實質訓練,不僅無法培養學生應變能力與戰爭心理準備,一旦真有危機,如此教育訓練恐怕難以支撐年輕世代挺身而出。
國防教育不足
更令人憂心的是,領導人常高喊「抗中保臺」,對外採取激烈言辭,實際卻未見具體政策落實於國防教育或全民防衛。口號與作為脫節,令人不免搖頭。
戰爭無人樂見,但和平並非憑空而來。若青壯世代沒有足夠的體能、國防意識與基本軍事素養,國家防衛力量將形同虛設。筆者呼籲,國防安全根本之道要在教育體系做起,務實推動體能與軍訓課程,培養學生必要體能與紀律,臺灣才能在嚴峻的國際局勢下站穩腳步。否則,當風雨真正來臨,再多的口號也將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