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說到抗戰,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八年抗戰」,想的是民國26年到34年(1937-1945)在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對抗日本侵略的綿長戰役,這本論文集的年代1931-1938似乎有些錯位?
事實上,眼前這本書是「重探抗戰史」一套三本的第一本,集結了十二位當代學者的文章,探討中日戰爭的起源、戰略形成,及大戰初起,研究重點放在一些過往未能充分探討的議題,材料來源是新解密的一些檔案,主要是收藏於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的一些民國人物個人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開放的蔣介石日記。
抗戰史實的脈絡化
正如同歷史學「年鑑學派」鉅子布勞岱爾所揭示的史學概念五元素:長時段(不動的地理要素)、中時段(趨勢或循環)與短時段(事件史)、經濟世界與整體史,如果我們把「抗戰」限縮於八年,或只紀念1945年8月15日的「終戰」,譴責一下法西斯,那就太小看這個關乎中華民族存亡絕續、影響中國近現代發展的戰爭的深遠意義。換句話說,談「抗戰」一定要放在更大更長的時空背景裡予以「脈絡化」。
除了上述胡佛檔案館新公開的資料外,美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英國、蘇俄近年也都有更多珍貴的歷史檔案問世,本書編者郭岱君邀請二十多位專業學者共同來編寫這一大部頭共三卷的「重探抗戰史」,以繁體中文發表,「希望為抗戰史打開一個小窗戶,跳出自己國家與意識形態的框框,以客觀公正、嚴肅認真的態度,來探討當年這場戰爭。期望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在讀歷史中學習、反省,策勵將來」(錄自本書序言)。
從侵略國日本談起
本書第一編先由中日戰爭的起源談起,主要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的加藤陽子,她耙梳文獻,探討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向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然後續由中華民國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前局長傅應川等人說明在多次日本挑釁、釀成血案、國民憤慨中國民政府如何在羞辱中隱忍與備戰。
第二編有三章,特別追索中國方面大戰略的形成過程。其中1932年爆發的一二八松滬戰役標誌著隱忍的「不抵抗」戰略的終結,促成了中國國內各黨派的團結,也引起國際的注意,警覺到國際安全體系亮起紅燈。
雖然後來停戰協定讓日本順利建立滿州偽政權,但也為中國換來五年的和平歲月,得以在後續的五年中練兵備戰、修築鐵公路、建兵工廠、推廣「新生活運動」、完善地方行政管理,為全面抗戰打下基礎。
準備長期抵抗
有一種說法,認為國民政府抗日「持久戰」的思想來自中國共產黨,特別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文。傅應川與郭岱君在蔣介石日記中發現,在一二八事件之後的1932年2月27日記中已經寫道:「充實一切自衛力量,準備長期抵抗,以求最後之勝利」,足見斯時已定下持久戰的大方針。然後從1933年1月份起,蔣介石的講話與日記中開始頻繁出現「持久戰」字眼。
同時,他也開始尋找抗戰根據地,兩年內他走遍中國西北與西南。1934年的日記中陸續出現「專心建設西南」、「四川得天獨厚」、「經營四川」的記載,顯示當時他已選定四川作為「大後方」的首選。
先安內再攘外
有了這個思路,為了完善西南的準備,也才有「攘外必先安內」、追擊共產黨的措施(中共口中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到了1935年,蔣介石和陳誠開始仔細思索「日軍作戰線」的問題,在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間比較。1936年的最後決策是「誘敵自東向西仰攻」(見之於《陳誠先生回憶錄》)。
在這個「東西戰爭線」的大戰略下,1937年的七七蘆溝橋事變「其實是個意外」(第七章),這是日本學者岩谷將與郭岱君得出的結論。事實上,國民政府在七七事變的九個月前(1936年10月)已經確立了對日抗戰三原則:(1)打持久戰、消耗戰,拖死日本;(2)在上海作戰,誘日軍由東向西仰攻;(3)以四川為最後根據地。這才有後來張治中將軍「製造」了8月9日「虹橋機場事件」,引發了八一三松滬會戰。
中日雙方不斷增兵,日方因而把華北部分兵力抽調到上海一線,使得華東的兵力超過華北,從此改變了中日戰爭的軸線方向,開啟了蔣介石大戰略之門。
日軍補給線太長
本篇的最後三章依序探討了後續的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及武漢會戰。到了武漢會戰,已經是日軍攻勢作戰能力的極限,因其作戰範圍極廣,外圍戰線包括湖南、湖北、江西,雙方參戰的兵力將近80萬,日軍補給線太長,從此陷入中國戰略空間的泥沼之中,不得不改變了此後的作戰方略。
抗戰初期的這四場大戰,粉碎了日本人「速戰速決」、「三月亡中國」的癡心妄想,中國付出的代價極為慘重,大量軍民傷亡,城鎮塗炭。另方面,雖然雙方都有「以戰養戰」的想法,但是中國軍隊在多次「從錯誤中學習」的鍛鍊後,到了武漢會戰已經能主動掌握戰機,薛岳兵團在好幾場戰役中重創岡村寧次,日軍總損失將近14萬人。四個月的戰爭中,國民政府也成功地將物資、設備、人員轉移到四川,從而確立了八年抗戰的大架構與最後勝利。
以「人」為主軸
本書有多位作者,並非各自為政,各顯神通。他們在寫作前經討論商定,要以「人」為主軸,內容涵蓋戰略的形成、領導人物的心路歷程,以及幾場大戰中人的互動,不只軍事的,也包括政治人物,例如汪精衛為何最後願做日本傀儡的血淚煎熬。
還原真相、重構記憶,這本書在一定的程度上,顛覆了我們對於抗戰緣起的既定印象,也轉變了我們看「八年抗戰」的角度。
加上本書以「人」為中心的書寫,讓我們看到許多個人如何在歷史的磨難夾縫中生存,在戰火的洗禮下重生;我們因而知道這些人的犧牲奮鬥,如何挽救了中華民族,並塑造了後續的世界格局。這是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年之際,我們願意閱讀與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