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越不去教會的人,生育率越低!全球生育率持續下降,原因多元,最近美國研究機構調查發現,經濟壓力讓養兒育女更困難,家庭價值觀的重大轉變,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選擇,一貫實踐虔誠信仰的人,生育率則一直維持在一定水準,沒有消退。
世俗化影響生育率
據《新聞周刊》報導,維吉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威爾科克斯表示,「世俗化日益普及後已成為美國及全球多地生育率下降的另一原因。」美國國會預算處(CBO)今年發布最新預測也指出,未來30年,美國總和生育率,也就是每位女性一生平均生育子女人數會維持在1.6人,低於維持人口穩定且不依賴移民的2.1人水準。
不僅如此,美國非宗教人口比率持續上升,皮尤研究中心在2024年指出,「無宗教信仰者」比率去年佔全美人口29%,較2007年增加13%;自認基督徒的比率則為62%。另一個研究機構「家庭研究所」分析也發現,經常參與宗教活動的美國人,其生育率從未低於每位女性生育2名子女水準以下,相較每週參與宗教活動不到一次者,其生育率降至1.7,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則更低,僅剩不到1.5人。
對此。猶他大學社會學教授沃芬格指出,宗教與生育之間的關聯性不僅在於宗教的價值觀,還包括實際影響生活,包括尋找伴侶與生兒育女等行為,他表示,「一神教的信仰將家庭與生育視為其重要教義,而且信仰影響家庭行為是透過身體力行,而非只是口頭說說而已。」
高房價也阻礙生育
據《雅虎財經》報導,「家庭研究所」也指出,高房價已成為35歲以下美國男性與女性無法達成理想生育數量的原因之一。該機構調查發現,住房成本的影響力,高於托嬰費用、工作時程、就業穩定性、學生貸款、醫療取得性、帶薪育嬰假、休閒時間需求、個人健康等所有因素,僅次於不孕症、沒有伴侶以及短期希望完成高等教育。
該機構主任萊曼•史東表示,「居住是家庭面臨的最大的門檻,幾乎每個人在考慮生育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居住問題。」
她也指出,讓住房可負擔性更惡化的原因之一是家庭適合的房型已日益變少,由於年輕家庭普遍尋找安全且可步行的社區而且至少有兩間以上房間的住宅,但土地使用規範、建築法規及其他因素,造成這種房型數量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