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丹娜絲颱風從嘉義登陸、過境,總共被吹倒了2454支電線桿,造成嘉南地區大面積的停電,其中嘉義東石的鰲鼓村停電114小時,當地居民幽默的說「愛護地球,全村挑戰關電100小時達成!!!」鰲鼓當地人持「全村挑戰關電100小時達成」手寫板拍照,在社群平台引發迴響。(圖/魚塭千金鮮魚舖提供)https://www.nownews.com/news/6705899
愛地球,關電100小時
台灣人自古以來能用電都是大有為政府「昊天罔極」的恩德,並不是付錢的消費者,大家都一如既往的感謝台電一線搶修工作的辛勞,一切行禮如儀,再等下一次颱風、地震,辛勤的台電一線人員再出動,再接受全民感恩。
奇怪的是,台灣自古以來就有地震、颱風,當然也有許多野生動物會導致停電。這些停電都被「有心人士」移花成「缺電」,所以台電、民營業者可以拚命蓋電廠,不同的是以前民間蓋火力電廠,現在是太陽能、風電。以國際合理的電廠產能利用率而言,目前台灣只有50%左右,不論火力或再生能源都遠低於產能利用率的標準,所以台電當然會賠錢,因為投資太多、太大的電廠造成呆廠、呆人、呆料。
呆廠、呆人、呆料
面對颱風、地震、小動物帶來的停電,應該改善輸配電系統,否則再多100倍的電廠也沒有用。
我怕我自己有偏見,所以就以中文、英文問了ChatGPT,關於台灣輸配電系統地下化好?還是維持現在地上化好。
結果ChatGPT幾乎是一面倒的認為,從長期成本、效益來看,台灣應該走向地下化。我看ChatGPT的理由,與我想的差不多。
電廠應該地下化
大家與其罵台電或感恩台電,不妨想想從長期角度來看,應該在可以實施地下化的區域著手地下化。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各單位、各級政府、各廠商在挖馬路方面各行其是,各自開標,長期的浪費與既得利益關係,如果整合所有共同管線一起地下化,其內外部成本一定是最低的、安全性、可靠度也會提升,損失也會減少。
其實輸配電系統地下化(包括了高壓電鐵塔、變電設施、電線桿等),對台灣這個地震、颱風特別多的地方,應該是合理、有效可以減少地震、風災的損失和停電。
我最近幾個月在思考「永續地景」的事,向景觀界前輩先進老圃造園的蔡秀瓊先生,以及高雄大學曾梓峰請益,獲益良多。我相信電線桿地下化有助於永續地景的形成。
池上經驗
在台東池上的經驗為例,台灣僅有一望無際的千頃良田沒有一根電線桿,造就了池上「大景無價」。
大家都知道池上的「伯朗大道」、「金城武樹」(現更名為「奉茶樹」),其中「金城武樹」被台東縣政府估計每年帶來最多7億元的觀光財,或景觀財。
不論伯朗大道,或奉茶樹,都只是企業產品或形象廣告一時的產物,據我所知,做廣告的企業並沒有長期的規劃,更談不上永續,對當地社區並無實質的支持,只是「碰巧」創造了一個商機罷了。
社區覺醒的力量
不過從社區發展來看,池上的「永續地景」並非偶然,而是當地社區在20多年前反對在筆直的197縣道插下40多根電線桿,這是經過社區共識與台電、地方政府抗爭而得來的難得景觀。現在反而被認為是當地政府是為了發展觀光而去除了電線桿,這是因果錯亂的說法。
我們期待下一個池上,從社區覺醒的力量,改變台灣雜亂的景觀與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