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代離當代中國人太近,其歷史不好書寫,以至於我們身在其中,卻難識真面目。
歷史書寫難公正
歷史書寫,往往是勝利者的特權,是統治者的教化工具,也因此,民國肇建以來已經114年,好多民國事仍是一本糊塗帳。
作家楊照的《概念民國》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這個缺憾。他的序言標題「中國史是台灣史的重要部分」,點明了這本小書的主體性,是為了充分認識台灣歷史,而必須瞭解中國歷史。要回答「台灣怎麼來的」,就必須認真地、好好地檢視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好好處理民國史
其實這個序言是楊照一整套「中國通史」每一分冊共有的總序。這套書是楊照先生在「敏隆講堂」系列演講(2007年開講)的文字集結,原本共13冊,從殷墟考古文物一直說到晚清辛亥革命。全套書出版之後,楊照認為,對於台灣當前景況,也為了回應2010年前後中國大陸興起的「民國熱」,應該好好處理一下「民國史」,才有了這最後第14冊的延展,做為前面13冊「不一樣的中國史」的「歷史迴音」,2023年出版,199頁,篇幅不大,乘載很多。
楊照的文字風格與歷史取材別具特色,讀者會感到輕鬆易讀,興趣盎然。楊照在這本最終篇的開頭講的是他1981年進入台大歷史系感覺到的「民國遺緒」,不只是老師們的講述內容,更重要是傳承自五四,且綿延不絕的自由學風。
正是這個「校園不服從」的自由傳統,見證了國民黨蔣氏父子統治與共產黨毛澤東的最大差異。正是這樣的學術土壤讓他有雄心壯志寫一套不一樣的中國通史,到末了,衝破當代兩岸學者自我設定的樊籠,大膽別出心裁地撰寫「民國史」。
全書兩大部分
全書分成兩大部分,其一:「那麼近又那麼遠的民國史」;其二:「我所關注的中國史」。第一部份153頁,第二部分僅43頁。頭重腳輕。細讀之下,有其原因及必要。第一部分是這本「民國史」的概念骨幹,第二部分其實是整套叢書終極的最後意見,這意見不只是治史的心得,更緊扣台灣的政治與民心現況、針砭之意,躍然紙上。
楊照輕鬆書寫,話裡有話,語重心長。至於文章長短,應了蘇東坡寫文章的精神:「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對於民國史,楊照並非傳統式地引用各種官方文書、學術論文。而是透過很多文字摘採內容而旁敲側擊。例如,他從《雷震日記》抓到蔣經國崛起的訊號。又譬如,從朱西寧的長篇小說《八二三註》剖析「八二三砲戰」國軍保住金門,贏得勝利的深層原因。
用小故事串成
楊照的《概念民國》是用許多小故事串接起來的,每個章節不長,全書共有45小節,很有趣,很好讀,渾似暢銷推理小說的page turner,我一頁接著一頁翻讀,不忍釋手。例如,他從《八二三註》裡的小說人物側寫胡漣將軍,說:「炮聲一響,良心就回來了」。又寫到胡將軍退伍之後到台大歷史系念研究所,論文主題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考證與解釋,弦外之音,呼之欲出。